正文 第十二章 處世3(3 / 3)

“擬態”的特色之一是靜止不動。有保護色,又靜止不動,那麼誰也奈何不了你。因此,在人性叢林裏,你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災禍,必須嚴守“靜止不動”的原則,也就是說,不亂發議論,不顯露你的企圖心,不結黨結派,好讓人對你“視而不見”,那麼你就可以把危險降到最低程度。

有些人在家被搶,是因為房子裝潢得太漂亮了,讓人一看就以為是有錢人家;有人半夜遇劫,是因為其戴著名貴首飾。這是因為他們不知“擬態”和“保護色”的作用。相形之下,有些大富翁出門一襲粗衣,以計程車代步,了不起開輛小車,這種人就深懂“擬態”和“保護色”的奧妙。

“擬態”和“保護色”的本能是生物演進的結果,“弱者”有,“強者“也有。“弱者”是為了自身安全,“強者”是為了不讓“弱者”發覺而進行撲殺。大自然的奇妙,其實也一樣存在於人性叢林之中,需要我們好好體會。

在人性叢林中,我們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試想,如果生命安全都不得到保障,還談什麼成大事、立大業!作為人類社會中的一分子,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善用“擬態”和“保護色”,也就是說,即使你身懷絕技,不到關鍵的時刻也不要輕易炫耀出來,以免遭人暗算。

56

能屈能伸是成大事的能力之一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每個人的情形時刻都有改變的可能,或由輝煌轉向暗淡,或由峰巔跌入低穀,如何在這強烈的反差中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積累力量,以圖東山再起呢?臥薪嚐膽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這就是:能屈能伸。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

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種,讓大夫範蠡隨他夫婦前往吳國。到了吳國,他們住在山洞石層中,夫差每次外出,勾踐就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順眼,始終表現出一副馴服的麵孔,很討夫差歡心。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他就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問他怎麼知道,勾踐就胡編說:“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症’,所以病很快會好,大王不必擔心。”果然不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越國。

勾踐歸國後,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一心伺機報仇。他夜不能寐,臥薪嚐膽,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勞力,唇幹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這樣經過3年,百姓都歸順了他。

為了更好地籠絡群臣,勾踐每當有甘美的食物時,如果不夠分時自己從不敢獨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他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綾羅綢緞。為了堅持鍛煉鬥誌,不過舒服生活,他連褥子都不用,床上鋪著柴草,還準備了一個苦膽,隨時嚐一嚐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還經常外出巡視,跟隨車輛裝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殘,並送給他們食物吃。

然後,勾踐召集諸大夫,向他們宣告說:“我準備和吳國開戰,拚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如果這些都辦不到,從國內考慮,估計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結盟的諸侯也不能毀滅它。那麼,我將拋棄國家,離開群臣,自帶佩劍,手舉刺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當仆役,拿著箕帚侍奉吳王,以便找機會跟吳王決戰。我雖然知道這樣做危險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決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實現!”

後來,越國終於與吳國在五湖決戰,吳國軍隊大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的王宮,攻下城門,活捉夫差,殺死了吳國宰相。滅掉吳國2年後,越國稱霸諸侯。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傳,不但是因為勾踐最後洗雪了恥辱以報國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負重的精神,成為我們克服暫時的困難,知恥後進的楷模。

由於勾踐被夫差打得大敗,而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吳國俯首稱臣,如果當時勾踐隻憑意氣與夫差拚個魚死網破,恐怕越國將會在曆史上消失。於是,他一方麵在吳國君臣麵前表現得忠心耿耿,卑躬屈膝,擺出一副“奴才相”,不管吳國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驗他,也不管自己的親人屬下如何不理解他,恥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來;但另一方麵,勾踐的複國之心未死,東山再起的誌向未滅,他臥薪嚐膽,刻苦圖強,任用範蠡、文種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掉了吳國,因此,勾踐的忍可以是幾年、十幾年,但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種瞞天過海的韜晦之計,是一種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這種人的謀略一旦成功,將一反忍的常態,變本加厲地對他所忍的人進行清算。

此外,勾踐臥薪嚐膽,以屈求伸的故事還告訴我們要“知恥而後勇”。一般說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從知恥、忍恥到雪恥,這個過程必然有一段時間距離。大多數受辱者,皆因當時的力量或者環境處於劣勢,在與人或者命運抗爭的過程中,致使自己被對方打敗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恥,隻能將恥辱強忍吞下,銘記心頭,經過養精蓄銳,日漸強大,時機成熟,再雪舊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是這個道理。

“知恥而後勇”,其實隻是忍今日之恥,而求明日之伸,但若一味地忍耐就無意義可言了。那麼,為何要忍呢?正是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相信目前雖然處於不幸的環境中,但是終究會有峰回路轉的一天,以此來不斷地提醒和鼓勵自己忍受眼前一時的痛苦,等候時來運轉。這其中,最關鍵的是等待,要相信時間的公平。

《菜根譚》中曾有這樣一段話:“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意思是說,長久潛伏在林中的鳥,一旦展翅高飛,必然一飛衝天;迫不及待地綻開的花朵,必會早早凋謝。凡事焦躁無用,身處橫逆之中,隻有善屈善忍,儲備精力,一鳴驚人的機會一定會來臨。

能夠忍恥,能夠忍受痛苦而等待,都是不忘恥辱的結果。古人雲:“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以不知恥,不知道恥辱的恥辱,才是真正的恥辱。

三國蜀國後主劉禪便是這樣一個十足的無恥之徒。當時,魏國的鎮西將軍鄧艾攻蜀,一路過關斬將,直取成都,蜀國君臣成了亡國奴。後主劉禪不但親自乞降,又令蜀將薑維向魏將鍾會投降。然而他這樣做,並非像勾踐那樣屈一時之辱而後雪恥。

劉禪降魏後,有一天魏主設宴招待他,有意安排演出蜀地原有的雜技,四周蜀國降者觀後都極為悲傷,而劉禪卻興致極高,談笑風生。魏主問劉禪:“先生是否願歸蜀地!”劉禪竟然答道:“此間樂,不思蜀。”可悲之極!“為國而恥者,知恥而後進;為己而樂者,亡國不知恥”,後人這樣評價勾踐和劉禪這兩位人生態度截然相反的曆史人物。

有人說,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應不問過程而求結果。同樣,在屈伸之間,伸是最終目的,屈為伸而服務,隻伸不屈,會輸得頭破血流;隻屈不伸,又毫無意義可言。所以,能屈能伸才是身處困境時的最佳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