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生命中沒有絕境
在生活中,從來就沒有真正的絕境。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缺少智慧,而是因為他們麵對事情的艱難沒有了做下去的勇氣,從而失去了走向成功的機會。
保羅·迪克剛剛從祖父手中繼承了美麗的“森林莊園”,一場雷電引發的山火就將其化為灰燼。麵對焦黑的樹樁,保羅欲哭無淚,年輕的他不甘心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決心傾其所有也要修複莊園,於是他向銀行提交了貸款申請,但銀行卻無情地拒絕了他。接下來,他四處求親告友,依然是一無所獲。
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但保羅始終找不到一條出路,他的心在無盡的黑暗中掙紮。他知道,自己以後再也看不到那片鬱鬱蔥蔥的樹林了。為此,他閉門不出,茶飯不思,眼睛都熬出了血絲。
一個多月過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得知此事後意味深長地對保羅說:“小夥子,莊園成了廢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澤,一天天地老去,一雙老去的眼睛,怎麼可能看得見希望呢?”
保羅在外祖母的勸說下,一個人走出了莊園,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無目的地閑逛著,在一條街道的拐角處,他看見一家店鋪的門前人頭攢動,他下意識地走了過去。原來,是一些家庭婦女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那一塊塊躺在紙箱裏的木炭讓保羅的眼睛忽然一亮,他看到了一線希望。
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星期裏,保羅雇請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裏燒焦的樹加工成優質的木炭,分裝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結果,木炭被一搶而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不久,保羅用賣木炭的收入購買了一大批新樹苗,一個新的莊園又初具規模了。幾年以後,“森林莊園”再度綠意盎然。
保羅起死回生的經曆告訴我們,我們隻要擦亮眼睛,生活的道路便會重新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我們隻要心中還有一絲希望,腳下就會有新的道路。
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建造一座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大橋。然而橋梁專家們卻勸他說這個計劃純屬天方夜譚,不如趁早放棄,但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是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也確信這座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構思著建橋方案的同時,也說服了銀行家們投資該項目。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一次災難性的事故。父親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也嚴重受傷。許多人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隻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盡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他決心要把父親和自己費了很多心血的大橋建成。有一天,他腦中忽然一閃,想出一種用他唯一能動的一個手指和別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年,華盛頓就這樣用一根手指指揮工程,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無獨有偶。法國有一名記者叫博迪,在年輕的時候,他因一場事故導致四肢癱瘓。在全身的器官中,唯一能動的隻有左眼。可是,他還是決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構思好的作品完成。
博迪隻會眨眼,所以就隻能通過眨動左眼和助手溝通,逐個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後由助手抄錄下來。助手每一次都要按順序把法語的常用字母讀出來,讓博迪來選擇,當他讀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時,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確。由於博迪是靠記憶來判斷詞語的,有時不一定準確,他們需要查辭典,所以每天隻能錄一兩頁。可以想象,他們兩個人的工作是多麼的艱難!幾個月後,他們曆經艱辛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為了寫這本書,博迪共眨了20多萬次眼睛。這本不平凡的書有150頁,它的名字叫《潛水衣與蝴蝶》。
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橋,一隻眼睛就可以出一本書,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呢?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絕境”。無論黑夜多麼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拂。當挫折接連不斷,當失敗如影隨形,當命運之門一扇接一扇地關閉時,我們永遠也不要懷疑: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
無論黑夜多麼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拂。當挫折接連不斷,當失敗如影隨形,當命運之門一扇接著一扇的關閉時,我們也不要懷疑: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要記住,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絕境”。
77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許多人在成功之前,都有著對社會需求清醒而獨到的認識,這使他們能夠不為目前的潮流所左右,相反,他們能預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把握住大眾心理的陰晴變化。然後根據這種預見,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行為,相應地發展某一方麵的才能,從而取得了事業的成功。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僅在於他們知道社會需要什麼,還在於他們知道滿足這種需要所需的才能是什麼。他們正是在特殊性上下工夫,培養“人無我有”的才能,所以才能先聲奪人,領先一步。
歸結起來,成功者經驗可用下麵這個公式來表達,即:
特殊才能+滿足社會需求=成功
這兩種因素對一個人的成功是缺一不可的。仔細分析起來,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還有著某種相輔相成的內在聯係。特殊才能要以滿足社會需求為指向,而滿足社會需求又要以特殊才能作為基礎。
1986年,在中國的各種“熱”潮中,開始掀起一股“汪國真熱”的潛流。全國許多青年刊物和文摘讀物紛紛登載他的詩。同時,在各大、中、小學校中,也在流傳著各種汪國真詩歌的手抄本。
是什麼促使汪國真成為一顆文化新星的呢?一句話,是讀者推出了自己的詩人。
在成名之前,汪國真隻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愛好文學,考入暨南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分配到一家出版社當編輯。可以說,他的成功一半源於天生的細膩敏感和後天的主觀努力,另一半則源於廣大讀者的喜歡和推舉。
當時的中國最流行的是艱澀意曲的朦朧詩,汪國真卻認為,真正受大眾喜愛的,應是那種通俗易懂、與人們的情感息息相通,並蘊含著一定哲理的詩。朦朧詩雖然有它的優秀之處,但卻是曲高和寡。因此,他明確地提出,自己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於清新流利直白樸素下工夫。
從某種意義上說,汪國真扮演了一個少男少女的青春代言人的角色。他成功的秘密就在於:抓住了讀者的心理,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朱明瑛是一位蜚聲中外樂壇的著名歌舞表演藝術家。她集美聲、民族、通俗唱法於一身,能歌善舞的特殊才華,給中外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明瑛錄製的唱片和歌曲曾榮獲過“雲雀獎”和“金唱片獎”,發行量最高達180萬盒。她出訪過19個國家,能用26種語言表演不同國家民族風格的歌舞。她那歌與舞、情與聲融為一體的演唱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觀眾、享有盛譽。
那麼,是什麼使朱明瑛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就,贏得觀眾的厚愛的呢?其實說出來很簡單,是因為她能夠清醒地認識自我,注意發揮自己的特長,發展自己的特殊才能。她無人能替代、無人能超越的特殊本領贏得了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