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雙新鞋子
20世紀60年代的南非經濟尚不發達,廣大的黑人依然生活在貧困中。加上性別不平等,黑人女性更是飽受困苦。由於物資貧乏,鞋子對於艾琳那個年代的孩子們來說,是個稀罕物,更是奢侈品。
在一般的家庭裏,孩子多,鞋子會在孩子們中間輪流著穿。多數孩子是沒有鞋子的,他們平時都赤著腳跑來跑去,隻有禮拜日去教堂才舍得穿鞋。誰要是能得到一雙新鞋,那可得格外珍惜,有一雙新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喜悅。
這個喜悅,有一天,降臨在艾琳的身上。偏愛艾琳的祖父為了獎勵她的乖巧,從集市上給她買了一雙新鞋子。這真令艾琳喜出望外,簡直是難以置信。她得到新鞋子,心裏甜得像喝了蜜。可沒想到的是,鞋子買小了,不合腳,也沒法兒換。看著新鞋,艾琳真希望自己的腳能縮短……麵對新鞋子,小小的艾琳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她拿起剪刀,毅然將鞋子的外沿剪開口。就這樣,她穿著“張嘴”的鞋得意洋洋地來到學校。迎接她的目光有驚訝、不解、質疑、羨慕、嫉妒……麵對這些,她卻毫不在意。“不管怎樣,我穿的是新鞋呀!”帶著些許叛逆,特立獨行的她,毫不畏懼地麵對所有異樣的目光。這雙新鞋子,也成了艾琳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二、求學篇:天高任鳥飛
13歲的願望是我要當校長
艾琳在學校是個特別聰明而又努力的女生,小小的個頭,大大的腦門,透著一股子機靈和不同尋常。當然,年少的艾琳還有著不尋常的抱負和誌向,年僅13歲的她,就有了當校長的願望。在她的眼裏,學校是最美好的地方,老師是最令人敬佩和完美的人,而做校長,則神氣得不能再神氣,校長在她的眼裏,是權威與知識的結合。
還記得當初學校老師問大家長大想做什麼,躊躇滿誌的艾琳當即表示:“我要當校長!”語出驚人的她竟得到了母親的讚許和支持。一向鼓勵她多讀書的母親對她的這個稚氣卻又堅定的願望毫不懷疑。當然,艾琳那時說的“校長”,是小學校長。
當年的願望終變現實,她成為了大學校長。已步入中年的艾琳也頗為感慨,冥冥中似有天意。她說,自己也不知哪來的一股子勁頭,年少的她頗有幹一番大事業的決心,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看到自己不少的小夥伴因各種緣由都紛紛輟學了,一直在學業上不斷前行的艾琳便暗下決心,一定要當老師、做校長,辦一間學校,讓貧困的孩子都能上學,在學校裏,她要做學生們最喜歡、最崇拜的人。如今,她已在這條路上走了很遠,卻從未忘記為什麼出發。
哈佛求學
1972年,年少聰慧的艾琳進入大學學習,獲得了南非大學的教育學學士學位及北方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她成為了當地一所中學的老師,教授英語和地理課。她喜歡教課,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
因為家庭的一些變故,她想躲開現實的生活。不安於現狀的艾琳申請了赴美深造,而幸運的她獲得了富布萊特獎學金。富布萊特獎學金是由美國政治家詹姆斯·威廉·富布萊特推動建立的,旨在促進全世界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增進交流和理解。能獲得該項獎學金的人無疑都是教育界的佼佼者。
當時已為人母的艾琳,毅然帶上三個孩子,踏上了赴美求學的征程,來到了她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一個單身母親,一邊攻讀學位,一邊照顧三個孩子,這不是一般女人能夠做到的,也是難以想象的。她不但攻讀完哈佛大學的教育學碩士,更獲得了這一世界名校的博士學位,期間的辛苦與執著,可想而知。
為了攻讀學位,從1985年到1994年,艾琳在波士頓度過了近10年的艱辛卻也令她難忘的歲月。艾琳說:“那是我人生最美的一段時光。”學業是繁重的,但她求知若渴,常常在圖書館讀書到深夜;工作是辛苦的,獎學金難以維持她和三個孩子的生活費用,她不得不在課餘當助教、做保姆補貼家用,不管多苦多累,她始終堅持著。
在哈佛,她似乎獲得了一種重生的力量,“我感到了自由,一個更好的自己被我發掘了出來”,她這樣詮釋那段異國求學的生活。她用一年的時間拿下了碩士學位,研究漢普頓·塔斯基教育產業向非洲的轉移;隨後,她又用六年時間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教育對南非黑人青少年的影響。她把全部的學術熱情傾注在非洲的教育學研究上,再難也不覺辛苦。的確,對於艾琳這樣一個想要飛得更高的女性來說,越是有挑戰的人生越充實。
且行且珍惜,做最好的自己
艾琳25歲結婚,丈夫是同一所大學的理學學士。然而這段姻緣未能長久,在共同生育了三個子女後,雙方選擇了分手。夫妻緣盡,堅強的她卻並未喪失對生活的勇氣。艾琳帶著三個孩子來到美國後,擔當起獨自撫育孩子的重任,單身母親的個中艱辛自不必說,三個孩子在她的嚴格教育下皆成績斐然。大兒子和二兒子均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一個是機械工程師,一個是醫生,小女兒在南非的大學讀市場營銷。
命運兜兜轉轉,現在她的丈夫是她的初戀男友。兩家父母是世交,二人自幼相識,青梅竹馬。談起這段婚姻,艾琳感歎命運給予她的緣分:“一個人在外闖蕩,回來後卻遇到最初的他,這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如今的艾琳,除了自己的三個子女外,還撫養了姐姐的一兒一女,再加上丈夫的孩子,真正是一大家子。不過,“孩子們都長大了,婚姻是我們倆的生活,我還是會做最好的自己”,艾琳如是說。女強人不光事業優秀,經營家庭也要自有一套。
三、治校篇:鷹擊長空
她身上有太多的第一
長期擔任大學校長的艾琳有豐富的教育管理經驗。1997年,她回到故鄉,擔任了伊麗莎白港理工大學分管學術的副校長。2005年,她轉戰曼德拉城市大學,代理分管學術的副校長;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作為代理副校長,她又分管了該校創新研究技術的事務。在大學高層管理領域摸爬滾打多年,艾琳日臻成熟,積累了豐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經驗,處理事務也越發遊刃有餘。
2007年艾琳獲得了瓦爾理工大學校長的任命,自那時起,她見證了這所年輕的理工大學成長的點點滴滴,她和學校共同經曆風風雨雨,也為這所大學的成長而不遺餘力。在她接任之初,學校與前任校長正在為腐敗案進行繁雜的訴訟。前任校長奧布裏·莫卡迪被校務委員會及紀律監察小組指控詐騙、腐敗及濫用權力,並遭到解雇。但該項指控卻被地方法官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莫卡迪無罪開釋。隨後莫卡迪對學校提出了反訴,聲稱學校的不當指控導致他失業又失金,借此提出了4000萬蘭特(南非貨幣)的賠償金額。艾琳沉著應對,並竭盡全力捍衛學校的清譽。她與全校師生同舟共濟,共同解決了學校的財務危機與訴訟危機,贏得了師生的讚譽。
從最初的9000名學生到如今的21000多名學生,從最初的學院成長為現在的大學,這所公立高等教育大學目前擁有四個校區,為南非培養了大批技術型及複合型人才。不服輸的艾琳笑稱自己有太多“第一”:任教中學時成為第一個黑人女性教學主任;任教大學時成為第一個女性主任研究員及第一位女校長;另外,她還是家鄉第一個女大學生。
毋庸置疑,這些閃亮的紀錄背後是她異乎尋常的堅持和勇氣。由於她在教育事業上取得的卓越成就,2002年,艾琳獲得了南非“年度女企業家獎提名”(CandidatesfortheBusinesswomanoftheYear),這項殊榮無疑是對她事業的肯定。艾琳笑稱,“女性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參與到社會管理與科技研究事業中去,而不隻是圍繞著家務打轉。”“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充滿事業進取心的她致力於教育事業,同時也在幫助他人,讓他們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使大家共同進步,艾琳儼然已成為南非高校女性領導力的代言人。
為女性教育事業奔波請命
夢想支撐著現實,並為現實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從小立誌做校長的艾琳,在一步步朝著夢想奮鬥的過程中,為南非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由於曆史和文化因素,南非女性教育發展緩慢。為推動和改善女性教育,爭取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平等地位和機會,艾琳以身作則,著書立說,鼓勵和支持女性擺脫傳統枷鎖,追求自我夢想。
2001年,艾琳參加了“南非——非洲女性教育家論壇”(ForumforAfricanWomenEducationalistsSouthAfrica),並作了有關女性領導力發展的主題發言。她指出,在非洲這個男權社會,女性現代化麵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在南非,即使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但傳統大學仍供奉著那套由白人社會主導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當女性進入這個體係並成為領導者之後,她們馬上就會下意識地與既存文化保持一致,否則將很難在體係內生存與發展。尤其是黑人女性,她們更容易受到排斥,社會環境對她們的低寬容度導致她們犯錯誤的成本和代價更高,因此,她們的成功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
南非政府推行的性別平等政策是南非女性教育和領導力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正是因為如此,艾琳認為這種對女性強製性的保護措施讓女性能力不被信賴,處處遭到社會懷疑。女性即使身處高位,也很難感到快樂。作為教育領域的學者和專家,艾琳深知教育對女性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傳統文化和殖民政策對女性的桎梏嚴重阻礙了女性教育的發展。為宣傳和普及教育,艾琳積極參加教育組織和活動,常常活躍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和論壇中;同時,她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並奔赴各地進行公開演說。推動南非教育事業發展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題,並且,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