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我們要堅持黨性,這很好,黨性是無產階級階級性的集中體現。但是若有的媒體說要“像信仰基督那樣”信仰黨性,這就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性了,因為我們的哲學基礎是曆史唯物主義,是無神論。這樣的宣傳,至少會引發思想的混亂。
對於國內的宣傳,也要充分考慮老百姓的感受,不宜搞美文式的煽情。例如近來一些文化團體組織關於中國夢的公益廣告,全國已有120多條,推廣到127個大中城市。從廣告語的選擇就可以窺見組織者的政治水平。
北京西城區平安大道上接連是這樣的廣告語:“中國何以強,緣有共產黨”、“共產黨好,百姓樂”、“改革開放好,日子比蜜甜”等;北京海澱區長春橋路上的廣告語是:“圓中國夢,就是家家過好日子”、“祖國·母親,恩深”、“少年強,中國強”等。後者所說,頗為溫馨,容易被百姓接受,而前者,一時間僅在一家網站就引來13萬條議論。一位參與征集廣告詞的網友寫道:“之前我們班每個人都給這個廣告投過稿……自吹自擂到這個地步,不容易呀。”另一位網友寫道:“別的我不信,但有一個定律我信:好醫院從不打廣告,成天打廣告的醫院肯定不怎麼樣。”國內宣傳要順應民勢,否則宣傳效果可能是相反的。一位網友就此寫道:“有些事,明明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或者很讓人覺得反感的事情,偏偏要公然挑戰眼球,隻會起反作用。”看來,我們需要調整宣傳思路,深刻理解習近平所說的“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對宣傳效果的意義。
把隨時學習黨中央公開發表的文件、主要領導人的講話作為職業工作的一部分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很多問題,需要劃分細節去領會,但是抓住要義是學習的重點。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表現為“政治家辦報”。現在媒介形態多樣化了,可以改為“政治家辦媒體”,基本的政治要求沒有變,但時效性要求更緊迫了,要求我們麵對事實,能夠迅速而正確地判斷它是什麼,知道如何把握時、效、度。媒體的記者、編輯應該具有政治上的敏銳感,懂得黨中央的理論路線,了解和熟悉黨中央各方麵的基本政策。
工作多年的老記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新聞寫作的前提——采訪,比寫作重要;而采訪的前提——對事實的價值判斷(包括新聞價值判斷和對事實性質的政治判斷),才是檢驗綜合素養的關鍵。一個事實發生了,若我們對它的性質判斷出現失誤,接下來的采訪便會依著這個錯誤的判斷進行下去,最後寫出來的東西肯定很平庸,或出現政治錯誤。
掌握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其實並不難,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做媒體工作,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就是從我們手裏報道出去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認真看了嗎?主動學習了嗎?習近平主持黨中央工作以來,新華社已經發表了50多次關於他講話的報道通稿(《前線》第7期分門別類地對去年11月至今年6月習近平的49篇講話進行了索引),各方麵的方針政策就在這些講話之中,若不學習,怎麼能夠做到正確判斷和處理眼下關於事實的報道呢?
媒體不是國家機關,輿情的變化如同風雲,不可能通過按時按點的政治學習來“充電”應對。主動學習黨中央公開發表的文件、主要領導人的講話,是新聞工作者本職工作的一部分。隻有了解黨中央現行的方針政策,心裏有底了,才不會被人家擺出的各種權威忽悠了,才能夠麵對新發生的事實作出正確的判斷,走在輿論的前麵引導社會沿著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前進。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本刊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