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群眾為什麼不信我們的報道(1 / 2)

群眾為什麼不信我們的報道

前沿報告:【學習習近平“8·19”講話】

作者:孫巍

群眾不信我們的報道,就是一種“倒逼機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倒逼機製”帶有革命性的色彩。

在美國探親,養病,收到《青年記者》編輯部約稿的郵件。先是欣喜:報社的同誌還沒忘了我。後是忐忑:“群眾為什麼不信我們的報道”這個題目,應該是由魯迅先生來剖析的問題。咱沒有老先生的膽識,更沒有老先生的骨頭。這題目裏藏著政治、體製等到骨頭到肉的大問題,不是我輩能研究了的。沒那麼深的見識,沒那麼硬的骨頭,還要寫這個題目。怎麼辦呢?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權且給“群眾為什麼不信我們的報道”把把脈吧。

症結一:曲解“正麵報道”,經常高大全,不看都知道,誰信這一套

正麵報道,輿論導向,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原則。問題是,我們的理解有偏差,偏得還不小。

打開各級黨報的版麵看看,多是讚歌。而且從標題到導語,再到背景,模式雷同僵化,讓讀者慢慢滋生了厭惡心理,看了非但不喜,反而來氣。別說內容有些虛,就是有真事兒,人家也不信了。

支持這個觀點的論據多了去了,我不願意費工夫去一一指出,大家拿出自己寫的、編的東西去找找,一找一個準。

現在想來,當年吳官正同誌剛來山東時,他曾比較鄭重地提出一個要求:“我的東西不要上頭條。”可後來怎樣?我們不厭其煩地老給他發頭條,結果把他老人家也給發習慣了。

這可能也是輿論導向的魅力吧。

連“封疆大吏”、“中央大員”都能入套,我們這些編輯記者見了套還不搶著往裏鑽?嘿,可惜廣大人民群眾不知為什麼,他們就是從心底不買這個賬。

從總書記到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都知道,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最高利益。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正麵報道,就是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報道,是能讓人民群眾答應、滿意的報道。人民群眾喜歡的、怨恨的、欲知應知的有新意的東西,都應該登上我們報紙版麵的大雅之堂。

嚴格地說,過去那些“吃透兩頭”、“上下一致”的所謂經驗之談也不準確。你用很大的精力去吃透上頭,自然會影響對下頭的關注。應該是上服從下(當然不是特指一個個例)。奧巴馬這樣,普京這樣,地球上都這樣。實際上,這個理兒,連中國家天下的封建時期的皇帝都知道。可知道是一回事兒,踐行又是另一回事兒。看來,得找到一種真正管用的製衡才行。

症結二:一鍋粘煮沒個豆,忘了自己姓什麼

新聞最原始、最本質的屬性姓新。

新聞這一行,在西方發達國家是一種很能影響社會的製衡勢力。它靠什麼?靠的就是一個“新”字,靠的就是吸引力,吸引讀者的眼球和關注,有關注才有影響力。大量客觀發生的新信息,給人們應有的判斷提供了基本的刺激。

我們是怎麼幹的呢?不客氣地說,我們常常有意無意地忘了自己姓什麼。平淡無奇、了無新意的應景之作充斥著版麵。

退一步講,堅持正麵報道為主,以讚歌為主旋律,隻要有新意、有看點,多數讀者還是認這個頭兒的。

可就連這個我們都做不到。用老百姓的話說,很多報道簡直就是“一鍋粘煮沒個豆”。

什麼意思?少了一個“新”字唄。

我常常告誡自己,也常常對自己帶過的新記者說,要竭力求新、摳新。這兒有一個“步步後退法”:事兒不新,意思新;意思不新,語言新;語言不新,導語新;導語不新,標題新。退到懸崖邊上,再退,就是死路一條。幹我們這一行,就得摳新保命。總得摳出那麼一點兒新來才行。

舉例來說吧。

去年,某省(強調一下,不是山東)一位女衛生廳長腐敗案發,全國很多媒體都報道了,說她如何貪汙受賄幾千萬。可並沒有刺激到人們,因為現在的貪官到底貪多少才是個新聞,大家已經沒個數了。有一個媒體的記者獨具慧眼,捕捉了一個“新”,即那位女廳長在地市工作時曾與兩任市委書記(其中一位被提拔為省委副書記後落馬)有不正當的兩性關係。這個記者寫這個腐敗案的標題是《省委書記與市委書記共用一個情人》。嘿,一下子就抓住了大量讀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