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群眾為什麼不信我們的報道(2 / 2)

心理學教科書上這樣寫道:人類心理行為有濃重的非理性色彩,即常常忽略最本質的東西,而舍命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這樣的事兒還少嗎?有時,新(也就是我們的命)就在眼前,就在手邊,我們卻莫名其妙地把它放跑了。

說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兒。前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熱潮剛起,我也應景,與大眾日報記者盧鵬寫了兩篇開闊視野、轉變觀念的稿子。一篇是寫日照港,大標題是《機遇敏感二題》,裏麵有兩個小標題:真正的機遇往往不存在於萬事俱備之中;別人的機遇中往往蘊藏著自己的突破良機。盡管是讚歌,標題還是標出了新意。當時,日照市委一位領導看了初稿後感慨地說:“這個稿子的標題給了我很大啟發。光衝著這一條,記者站有什麼困難,我全力幫忙。”可稿子作為頭條發出來後,卻讓人泄氣了,題目被改成《日照港資產運作成效顯著》。另一篇寫日照開發區的稿子,我寫的標題是《緊靠大海便是“正藍旗”嗎?》,見報後,標題成了《站在產業升級的拐點上》。哎,無語了。

我沒有抬高自己、貶低同仁的意思。隻是想告訴大家,在我們現有的條件下,求新實屬不易,發現一點新的火花,不要輕易讓它熄滅。

在美國,我天天在網上瀏覽一遍《大眾日報》。前段時間,看到縣域版刊發了一篇小稿,引得我沉思良久。

稿子不大,卻隱藏著很大的正能量,有很閃光的亮點可發掘。稿子說的是某縣拿出上千萬元扶持孩子們上學讀書的事兒。一個欠發達縣,有這樣的理念,肯定是多種政績觀交鋒後出現的,真不容易。聯想到習近平同誌在河北省委常委會上的那番有關政績觀的話,此事完全可以摳新盤尖,發個頭條,震撼一下。哎,可惜沒有。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個與這篇小稿很可映襯的往事。

當年,我在濰坊記者站工作。許學芳同誌寫了一個昌樂縣郵政局怎麼給職工分房子、怎麼接待客人等的稿子,事兒也不大,可編輯部很拿這當事兒,認真與記者溝通挖掘,一個小事兒一個點評,在一版突出發了,標題是《瑣事新聞啟示錄》,看了都叫好,獲了山東新聞獎一等獎。

對“新”字的理解程度、關注與否,效果不一樣啊。

還有一些症結,諸如:評價體係混淆,用人理念的誤區,獎懲製度的無力,都需要撥亂反正,還新聞以本真。這些,都有領導同誌和專家們在研究,就無需我再多嘴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政治、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個頻率很高的詞兒——“機製”。現在看來,有一種機製叫“倒逼”。群眾不信我們的報道,就是一種“倒逼機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倒逼機製”帶有革命性的色彩。因為:不逼,誰上梁山?

(作者為大眾日報高級記者)

鏈接

在創新中贏得主動權

宣傳思想工作要跟上時代的節拍,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這“三個創新”,是重中之重。

理念創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麵。

手段創新,就是要積極探索有利於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特別是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製高點。

基層工作創新,就是要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紮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充實隊伍力量、改善工作條件,提升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能力與水平。

做好這“三個創新”,才能把握社會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讓宣傳思想工作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先導。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最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必須吐故納新、與時俱進。

(人民日報評論員/《人民日報》20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