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陳詞濫調考驗受眾忍耐力了
前沿報告:【學習習近平“8·19”講話】
作者:莊電一
一個記者沒有過語言關,就難以寫出精彩的篇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
被北宋文學家蘇軾讚譽為“文起八代之衰”的唐朝文學家韓愈,曾在《與李翊書》中寫道:“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兩晉之後,駢文風氣盛行,語言走上了形式主義歧途,內容也都以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為主,文學作品無病呻吟,遠離生活,是韓愈、柳宗元在唐代中葉發起了古文運動,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撥正了航向,將散文引向了正途,其“惟陳言之務去”的藝術主張,也得到廣泛讚同並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
往事越千年。“陳言”還在“陳陳相因”,“惟陳言之務去”的任務好像還沒有完成。在新聞領域,麵對官話、套話、假話、廢話以及毫無感染力的程式化的語言,讀者的厭惡和不滿已經積壓很久了。
新聞好看,受眾愛看。新聞要好看,不僅要解決好“說什麼”、“報什麼”的問題,還要解決好“怎麼說”、“怎麼報”的問題。這就涉及新聞語言問題了。
一
現在,“官話”、“套話”、“空話”、假話仍然盛行,“雷人”、“雷語”、改成語、生造語、夾生詞已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而“官場語”、“學生腔”、“文字遊戲”更是填滿了媒體的空間,有的還帶有明顯的“左傾”思潮、“文革”遺風:開口“指引下”,閉口“領導下”,提筆就寫“新格局”,落筆就是“風景線”……穿靴戴帽,隔靴搔癢,鈍刀割肉,雲山霧罩,不著邊際,已不是個別人寫作中的問題,正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陳言”尚未去,同誌需努力!毫無疑問,“惟陳言之務去”,應該成為當今新聞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我們再也不能讓陳詞濫調來汙染環境、影響視聽了!再也不能因陳詞濫調而影響受眾、考驗受眾的忍耐力,讓受眾疏遠我們了!
清代文學家趙翼在《論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也應該有“各領風騷”的誌向、有開風氣之先的勇氣、有承擔曆史使命的作為!
我們需要逐步形成新的話語體係,以生動、鮮活、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交流、寫作,將僵化、陳舊、乏味,缺乏表現力、影響力的語言從我們的文章和日常交流中掃除幹淨。
二
縱觀我國語言發展的曆史,每個階段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的,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所以各個時代的語言都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而這種發展往往又是與社會變革緊密相連的,什麼時候出現了社會動蕩、什麼時候變化較快,什麼時候的語言變化就較大,新鮮詞語就較多。
五四運動後,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特別是電腦的普及和運用,又帶來了語言的革命,大量新鮮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被我們吸納進來,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詞語,提升了語言的表現力,也豐富了我們的詞彙。但是,不可否認,“文革”期間形成的教條式的、說教式的、暴力性的、火藥味濃的語言,還有“雄厚”的社會基礎,還被一些人沿用,還經常出現在各類出版物中,其消極影響在短期內還難以完全消除。同時,隨意篡改成語、在漢語中夾雜外語符號等錯誤做法,正形成一個不可低估的逆流,對漢語的權威性和純潔性構成了不小的損傷,尤其值得我們高度警惕。這也從反麵警示我們:一定要沿著正確的道路來構造新的語言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