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再用陳詞濫調考驗受眾忍耐力了(2 / 2)

過去,相聲演員常說一句話:相聲是語言的藝術,講究說學逗唱。其實,新聞報道也是語言的藝術,也需要藝術地表達、形象地展示、生動地再現。同樣是講故事,會講故事的人可以讓人全神貫注,不會講故事的人則可能讓人昏昏欲睡。除了內容是否能夠引起聽眾的興趣之外,演講技巧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語言這門藝術需要終生探索,如果一個記者沒有過語言關,他就難以寫出精彩的篇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

如今,我們雖然不需要、也難以做到像古聖先賢那樣“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須”了,但也確實需要在語言上下一番工夫,因為現在確有許多記者的文字實在太隨意、太枯燥、太乏味、太沒有感染力了,令人讀不下去。那麼,什麼樣的語言才能算精彩的新聞語言呢?空話、官話、套話、假話、廢話當然不能歸入此列,但僅僅做到不說空話、官話、套話、假話、廢話還不夠,還需要我們把話講得生動、形象、明白、準確、精練、透徹,要讓受眾留意、關注、讚賞甚至過目難忘、久久回味。

如何才能寫出精彩的語言呢?這既需要向前人學習,也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經過千錘百煉、口耳相傳、“永垂不朽”的詩文、成語、警句、格言。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完全可以“古為今用”,也完全可以“推陳出新”。它們既可以在文內引用,又可以選作標題。一句經典的語言,可以讓文章雅致十足,達到全新的境界,此謂“大雅”。同樣,“大俗”也可以達到一個境界。群眾的有些語言是很生動、很形象的,其表現力遠比“學生腔”要大得多。因此,我們在采訪中就要注意傾聽、留意捕捉。有時,口語要比書麵語生動,感染力也較強,在行文中使用口語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口語,不僅可以在文中大量使用,而且可以用作標題。一個口語化的標題遠比一段概念化的詞語要生動得多,也會更令人關注。

“大俗”與“大雅”,都是值得追求的境界。精彩的新聞語言,還離不開必要的修辭手法,新聞性中不能少了文學性。排比、對仗、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都可以在新聞作品中適當運用。當然,這裏麵有個適時、適度的問題,不可濫用,也不能過度。新聞作品,畢竟不是文學作品,如果把新聞作品寫成了文學作品,那可能就失敗了。

總之,要把故事講得精彩,就要十八般武藝並用,該用什麼就用什麼,不必拘泥。而問題的關鍵是,記者要想樣樣都有幾把刷子,就得學習、鑽研,而這種學習、鑽研是沒有止境的。

(作者為光明日報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