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對最弱勢的他們,不要輕易說“不”(2 / 2)

後來,筆者了解到這個1982年出生的年輕人是個獨生子,於是便以獨生子獨擔家庭重擔為主題,完成了報道。報道發出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不少熱心人對當事人給予幫助,有的人送來幾百元錢讓報社代轉,有的直接找到當事人給他留下了上千元錢。這讓當事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報社的影響力。

近期關於此類有大病患者的弱勢家庭的報道,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數中國青年報刊發於8月7日的《農民工黃海羅生命的最後40天》。這篇報道中,農民工黃海羅的大女兒患有罕見病“非骨骼發育異常性身材矮小”,6歲多還沒有她3歲的妹妹高。給孩子看病、治病,花去了這個家幾乎所有的積蓄。為了給女兒治病,黃海羅找到工錢較高的一個工地,共待了40天,發瘋似地幹了38天,隻休息兩天,直至累死。

該報編輯部定下了這樣的題目,以講故事的方式還原了一個受大病重創家庭裏拚命勞作到最後的男人的高大形象。文中寫到了黃海羅的性格、工作的狀態、工地上的娛樂、如何對待家人和工友,等等,一個沉默、堅強、有責任感的漢子形象便躍然紙上。

說這個稿子好,當然首先是新聞本身有衝擊力。文章中提到了黃海羅去世後遺體又在工地待了幾天,他的家屬和工地談賠償,最終工地賠償43萬元。筆者認為,這樣的線索或許本來會以“農民工在工地非正常死亡家屬討說法”的麵目出現。但記者深入采訪,挖掘出耐人尋味的故事。該稿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於:寫受大病困擾家庭的事不是“就病論病”,孩子的罕見病隻是背景,重要的是孩子父親的舉動。

不要輕易放棄新聞線索,深入挖掘就可能有好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最弱勢的群體也不例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媒體人要挖掘的,是隱藏在這本經裏打動人心的故事。這種故事,不僅是展示受大病重創家庭窮困潦倒的生活,更要展示他們是如何與這種生活抗爭的,讓他們的堅強意誌、行動力綻放出吸引人的光芒。

單一關注難成氣候,後續策劃需及時跟進

筆者做過的受大病重創家庭相關報道中,對當事人家庭幫助最大的,要數2009年《父親貼賣器官廣告,欲救患白血病女兒》及後續的一組報道。對病重女孩的幾篇報道,雖然沒有推動製度的建立和變革,但使被報道對象得到徹底幫助,山東格力後來慷慨解囊,完全承擔了女孩幾十萬元的治療費用。說起來,這也是筆者始料未及的。

反觀其他報道,有些之所以關注度不高,是由於報道力度不夠大,一來是報道的篇幅不夠大、報道數量不夠多,二來是缺乏後期跟進和策劃。許多報道遵循“發出報道、讀者反饋、根據讀者反饋再報道”的模式簡單推進。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讀者反饋多,則後續報道有力,反饋少則後續報道少或幹脆不報道。這樣的做法使媒體處於被動位置,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作者單位:齊魯晚報濟南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