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環境下電影的營銷策略(1 / 2)

新媒體環境下電影的營銷策略

經營方略

作者:李風曉

近年來,伴隨著博客、微博、微信等的發展,新媒體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渠道。中國電影市場異軍突起,可觀的電影票房離不開營銷策略。2013年4月26日首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取得了“青春文藝片”的票房奇跡,在新媒體環境下,其采取了哪些成功的營銷策略?

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新媒體傳播的本質特點是互動性,模糊了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區別,每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發布者。受眾從傳播鏈條上的末端轉變成中轉環節,從被動的接受者演變成傳播的主動者。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電影的製作者必須正視受眾的地位,深刻意識到受眾在產品推銷過程中的影響力與創造力。德國文藝理論家漢斯·羅伯特·姚斯在《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中指出:“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說,注定是為接受者而創作的。”可見受眾在整個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更何況在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體環境下,電影創作“不管是一部作品,還是一部曆史,接受者也是創作者,因此隻有在接受中才能完成,這就是它們真正的‘存在方式’”。①按照這個思路理解,受眾心理的重要性並不低於創作心理,而且是創作心理的一部分,由於前者的推動和矯正,電影的創作與推銷才有人氣。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就是一部被接受、被消費的電影。

在如今物欲橫流、快節奏的生活下,受眾需要一部懷念青春的電影。《致青春》掌握了受眾的心理需要,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

在了解受眾需要的前提下,電影製作者要調動受眾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電影後期傳播活動中,從消費者演變成電影票房的推動者。《致青春》播出後,新浪微博上掀起討論熱潮,很多微博粉絲參與其中並積極地傳播相關話題,由微博到微信、人人網等,最大範圍地聚集感興趣的受眾,受眾的興趣及身體力行再反作用於電影,拉高了票房,從而實現了票房佳績。可見,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要想取得高票房,就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高度重視受眾在電影營銷中的反作用力。

關係營銷

所謂關係營銷,就是把營銷活動看成是一個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分銷商、政府機構及其他公眾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其核心是建立和發展與他們的良好關係。電影的關係營銷,關鍵在於處理好電影與觀眾的互動關係。《致青春》在關係營銷上有以下好的做法。

1.在電影上映的檔期上費盡心思,迎合了觀眾的情緒。一方麵,避開了“暑期檔”、“賀歲檔”等熱門檔期,相應地減輕了競爭壓力。另一方麵,順應了大學生的畢業季和他們的情感,與觀眾“懷念青春”的情緒相契合,呼應了網絡上的熱點。

2.運用微博等新媒體搜羅粉絲,加強與粉絲的互動,使他們推動影片的營銷。在開拍之前,《致青春》就建立官方微博,運營時間長達一年多,其間總共發微博2409條,平均每天發微博5.3條,放映期間一天多達50條,幾乎記錄了電影籌拍、開機、上線的全過程。網友不僅是觀光者還是參與者,製作團隊會適當聽取網友的意見,從而促進製作團隊與網友的和諧關係。一年多的時間裏發展了18萬粉絲,這18萬粉絲就是電影的潛在觀眾。再加上趙薇、王菲、趙又廷、韓庚等明星的粉絲在微博上互動與宣傳,對電影的成功營銷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