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中國與新文化的一部經典(1 / 3)

新中國與新文化的一部經典

傳媒史話

作者:李彬

一九七七年,國史上一個尋常而奇崛的年份,用《萬曆十五年》的英文書名來說,貌似“無足輕重”的年份(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此前一年,以華國鋒為首的政治局以非常手段,解決了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問題,結束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此後一年,中央工作會議以及緊隨其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麵開啟了“改革開放”年代。

一九七七年,在自己人生曆程中也印象深刻。上一年,高中畢業,上山下鄉;下一年,成為恢複高考的首屆大學生,即所謂“七七級”(今人以為七七級自當七七年入學,其實七七級與七八級同年入校,同年畢業,相距一學期而非一學年)。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自己留在這一年的鮮明記憶當數一批“解禁”作品——《洪湖赤衛隊》、《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這些排山倒海的黃鍾大呂,激蕩著曆史風雲,洋溢著時代氣息,黃河之水天上來,萬裏寫入胸懷間,鑄就了中國現代音樂以及現代文化迄今未逾越的高峰。特別是《東方紅》,更以滄海橫流的史詩性和大江東去的精氣神,象征性地展現了一個古老民族追求複興的生命意誌與心路曆程,英風颯颯,生機勃勃,蔚為壯觀,動人魂魄,也在自己心底留下蕩氣回腸的悠遠回聲。而此時,距離這部文化經典的問世已十三年了。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日,金風送爽時節,《東方紅》作為國慶十五周年獻禮作品在人民大會堂上演。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而《東方紅》則好似一顆精神原子彈,在新中國文化領域卷起了驚濤拍岸的千堆雪。巧的是,同月十六日,新疆戈壁大漠間炸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當天晚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等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劇組全體成員,周總理宣布了這一消息,事先提醒大家控製一下情緒,免得地板承受不了衝天而起的喜悅浪潮。由此,《東方紅》劇組最早獲悉了這一捷報。

至於《東方紅》山呼海應的感染力,從一位清華學子發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可見一斑,文章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作者胡錦濤:

“看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是一場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巨大史詩,是黨領導下的四十多年革命鬥爭的縮影,是對我們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它賦予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這部由周恩來總理掛帥、雲集當時一流藝術家的音樂歌舞作品,同交響詩《嘎達梅林》、《紅旗頌》,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春節序曲》、《北京喜訊到邊寨》,小提琴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帕米爾之春》、《滿懷深情望北京》,鋼琴協奏曲《黃河》,歌劇《江姐》、《洪湖赤衛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電影《阿詩瑪》、《劉三姐》,現代京劇《沙家浜》、《杜鵑山》等音樂精品,一同在新中國的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輝。其中,不僅凝聚著新中國一脈相承的文化精神,而且體現著現代中國一以貫之的文化政治,國慶三十五周年的《中國革命之歌》和六十周年的《複興之路》,也從一個側麵表明了這一點。由此說來,把握了《東方紅》的文化蘊含,也無異於感悟了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魂。

作為歌、舞、詩、畫的綜合性創作,《東方紅》以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抒寫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苦難曆程。下列家喻戶曉的曲目,凝練傳神地勾勒了這一曲折曆程以及這部經典的文化政治意味,彙成了一幅“長夜難明”到“雄雞一唱”的東方紅圖景:

序曲

歌舞:《葵花向太陽》

歌曲:《東方紅》

第一場:東方的曙光

舞蹈:《苦難的年代》

歌曲:《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歌曲:《工友歌》

歌曲:《農友歌》(領唱:王昆)

歌曲:《工農兵聯合起來》

第二場:星火燎原

表演唱:《就義歌》

舞蹈;《秋收起義》

表演唱:《拿起武器鬧革命》

舞蹈:《井岡山會師》

歌曲:《雙雙草鞋送紅軍》

歌曲:《井岡山》(領唱:寇家倫)

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歌舞:《打土豪分田地》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第三場:萬水千山

表演唱:《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

舞蹈;《飛奪天險》

歌曲:《飛躍大渡河》

歌舞:《情深意長》(獨唱:鄧玉華)

舞蹈:《雪山草地》

歌曲:《過雪山草地》

歌舞:《陝北會師》

歌曲:《會師歌》

歌曲:《七律·長征》(領唱:賈世俊)

第四場:抗日的烽火

表演唱:《鬆花江上》(領唱:張越男、李光羲)

歌曲:《義勇軍進行曲》

表演唱:《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表演唱:《到敵人後方去》

歌曲:《遊擊戰》

歌舞:《遊擊隊之歌》

表演唱:《大生產》

歌曲:《南泥灣》(獨唱:郭蘭英)

歌舞:《保衛黃河》

第五場:埋葬蔣家王朝

表演唱:《團結就是力量》

歌曲:《坐牢算什麼》

舞蹈:《進軍舞》

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舞蹈:《百萬雄師過大江》

歌舞:《歡慶解放》

歌曲:《解放區的天》

歌曲:《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第六場;中國人民站起來

樂曲:《國歌》

歌舞:《偉大的節日》

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歌曲:《讚歌》(獨唱:胡鬆華)

新疆舞

歌曲:《毛主席,祝您萬壽無疆》(獨唱:才旦卓瑪)

民族舞蹈

歌曲:《歌唱祖國》

全場合唱:《國際歌》

圍繞這部經典,流傳著傳奇般的故事。如《東方紅》從動議到上演不過一個半月,涉及七十多個單位,三千七百多人,包括三十多首歌曲、九部大型舞蹈、十八部歌舞表演、十八段朗誦等。再如,總導演周總理忙完一天的國務活動後,常常淩晨一兩點鍾來到劇組,和大家一起討論,大到思路,小到細節,無不親力親為,廣為流傳的《讚歌》就是根據他的意見重新創作的,而這首名曲本身又近乎一個傳奇。當時,周總理審看開國一段場景,覺得應該再加一曲男高音蒙古長調,以烘托新中國旭日東升的恢弘氣象。於是,年輕的滿族歌唱家胡鬆華“臨危受命”,趕到劇組,以剛剛深入草原牧區的鮮活靈感,通宵達旦,一揮而就,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就此誕生,風行天下: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手舉金杯把讚歌唱……

在新中國開國元勳中,文采風流頗有人在,毛澤東、朱德、陳毅、葉劍英等的詩作自是膾炙人口,周恩來總理的文化品位與藝術修養同樣傳為佳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陳晉先生,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三人的退休生活做過如下設想:毛澤東嗜書如命,當會高臥終日,手不釋卷;周恩來喜歡邀集文人墨客,高談闊論,暢敘幽情;鄧小平則無論幹什麼,都愛同家人在一起。有這樣熱衷文化、尊崇藝術的總理與導演,《東方紅》的成就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周總理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一開始他就明確指出,《東方紅》是部政治作品,用現代學術語言來說,他清晰地將其定位於“文化政治”。同時,他為《東方紅》確立了“史詩”的基調:“要采用史詩的寫法”、“中國革命本身就是一首壯麗的史詩”、“努力做到用藝術形式將中國革命這首史詩再現在舞台上”。

筆者曾就《東方紅》的精神內涵與藝術魅力,向中央黨校李書磊教授就教,他的一個觀點一語中的,令人茅塞頓開:審視這部史詩之作,最適於用古代文論的核心範疇——“氣象”。確實,《東方紅》給人最直觀、最深刻、最難忘的感觸,就是那種吞吐日月、渾然一體的氣象。氣者,氣息悠長,氣韻生動,氣衝鬥牛,氣吞萬裏,氣勢如虹,力拔山兮氣蓋世之謂也,其實一切生命也無不凝聚為一口氣。而象者,可觀、可感、可聞之形象也、意象也。氣象既屬於美學的境界、藝術的境界,更體現著一種整體的生命狀態與時代精神。如果說慷慨悲歌、壯懷激烈的沉雄氣象向為古典時代所推崇:“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複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麼《東方紅》則是現代中國一部氣吞山河的閎放豪邁之作,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借用吳建民博士對“氣象”的闡發:

雄渾的“氣象”是生命力強旺蓬勃的體現。這種“氣象”雄壯宏大,有著強健剛勁、勃勃躍動的生命力……對此種“氣象”的觀照,也就是對蓬勃生命力的觀照……觀照這種“氣象”,觀賞者能夠獲得生命力的鼓舞和激勵,從而產生無窮的審美快感。(《古代文論中的“氣象”觀》,《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總之,《東方紅》既是新中國文化藝術的一次巡禮,也是現代音樂舞蹈在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新文化道路上的又一座裏程碑,實現了周總理所期許的目標——“努力做到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要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2012年適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黃衛星博士這部《史詩〈東方紅〉創作者口述史》(編者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在中國現代政治與現代文化的發祥地付梓,自然多了一層頗堪究詰的曆史蘊含。

就社會進程及其象征意味而言,“講話”發表以來的七十多年是現代中國亦即新中國誕生、成長、壯大的時期,也是現代文化亦即新文化日益自覺、日漸豐滿、日趨成型的階段。以延安為標誌,如果說之前的中國政治與文化還處於半土半洋的氛圍,就像當時的文字半文半白,那麼經過此後風起雲湧的時代潮流洗禮,中國的社會政治與文化精神已經徹頭徹尾“現代化”了。雖然時下對民國“範兒”的想象貌似蓊蓊鬱鬱,頻見時賢口吐蓮花,弄得列強侵淩、軍閥割據、日寇凶暴、獨裁專橫、民不聊生的長夜難明赤縣天,貌似“比西施還美、比王昭君還美、還比得上楊貴妃”,但終歸不過是“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思古幽情,浩浩湯湯的現代潮流早已使其漸行漸遠,恰如“四五運動”天安門詩抄所言:“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封建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而這一切濃鬱蓬勃的現代氣息,都點點滴滴體現於本書前言所謂“新中國與新文化”,體現於主導新中國與新文化的曆史動因——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