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呼喚複合型人才
傳媒教育
作者:史康寧
目前,國內不少報業傳媒集團,將旗下主要報紙的采訪部門合並在一起,各路記者配置精良,組建了全媒體新聞中心,使新聞資源統一分配與發布。還有的報業集團,嚐試將集團旗下的報紙與新聞網站共用一個編輯部,同一批采編人員同時運行兩種媒體形態,他們既是報紙記者又是網站記者,創造了“報即是網、網即是報”模式。
建立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報業新人力資源培養與使用體係,是報業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揚州報業傳媒集團對全媒體機構及隊伍建設進行了有益的嚐試,除擁有三家報紙之外,還創辦了新聞網站、網絡電視台、手機報等新平台,初步構成了“全媒體”新格局。在近年的江蘇省“兩會”和全國“兩會”期間,集團組織《揚州日報》《揚州晚報》和揚州網成立聯合報道小組,在采訪上統一分配選題並即時或適時通過各個平台發布。同時,還在南京、北京與中國江蘇網聯手建立演播廳,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優勢,即時報道大會盛況、代表委員風采等,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網絡視頻訪談邀請報紙相關版麵編輯、記者擔任訪談主持人,既能保證訪談質量,也確保訪談的內容能為報紙采用,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報紙記者向全媒體人才轉型。
一
總體上看,當前全媒體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對全媒體人才的認識有偏差。不少傳統媒體人認為,全媒體就是“全麵的媒體”,必須橫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含手機報與手機客戶端等),擁有全部的傳媒報道技能。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大家產生了這樣的認識誤區:全媒體人才必須是全能型的,既能服務於報紙、網站,又能做音頻、視頻,追求樣樣“專”,而不是一專多能。事實上,在技術運用上,“樣樣都專”的人才是沒有的或不現實的。
對全媒體人才的培訓有偏差。全媒體時代,要求采編人員不僅是操作者,而且是個觀察者,要對技術、用戶這兩個驅動因素保持高度敏感。目前,不少媒體加強了對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促使文字記者學會照相、攝像,攝影、攝像記者學會采寫、錄編,同時懂得運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但其著力點都偏向於掌握全媒體運用的技能層麵,將全媒體人才簡單理解為“全能記者”。時下的全媒體人才除了學會運用多種技術外,更要重視全媒體領域整合、傳播、策劃的運用,更要重視對全媒體領域發展的思考與觀察,更要重視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這些才是全媒體事業繼續發展最有力的支撐。
對全媒體人才的考核分配不科學。很多新媒體的母體是傳統媒體,而後者仍然用傳統的管報管人的模式來對新媒體人員進行管理,包括人才引進、崗位設置、考核分配等方麵不科學。全媒體領域動態發展較快,用戶的需要是在不斷改變的,因此,全媒體的崗位和考核體係也需要不斷改變。我們全媒體的人才培養也需要轉型升級,崗位也要適時更新,否則將會造成“新”人不新、崗位不“新”,效率低下。
二
實現全媒體融合或集群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人才的支持。全媒體人才是掌握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複合交叉型人才,因而培養也應是多渠道、多專業、多規格、多層次的。筆者認為,全媒體人才的建設,須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製定全媒體人力資源開發規劃。麵對全媒體時代,傳媒要把全媒體人才發展機製建設成全媒體事業的“製高點”,要根據全媒體發展目標科學預測未來人力資源的供給需求狀況,有計劃有步驟地集中培訓、借助高校力量拓展培訓、開展國際合作培訓。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正在與北京一些著名高校以及本地一些院校合作,以集團打造的新媒體平台為實踐基地,邀請相關教授、專家為集團新媒體事業把脈問診,同時為集團的新媒體事業發展量身定製需要的采編人才、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多媒體融合型技術人才、高層次職業經理人等。集團還將在新媒體人才引進方麵,創新性地建立綠色通道並建設培養與發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