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新聞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路徑
傳媒教育
作者:郝紅霞
全媒體的高速發展給高等教育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係及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課題體係建構、實訓平台建設、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等方麵,都應做出一係列的變革。
全媒體及其對新聞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所謂“全媒體”,是指綜合運用多種媒介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等來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①在全媒體時代,媒介形態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同時受眾具備了更強的互動性,如何適應這些新的媒介需求是從業者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全媒體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聞從業者必須熟練掌握全媒體信息采集技術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麵對的媒體是單一的,新聞采集的形式也是相對簡單的。全媒體信息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要求新聞工作者在信息采集技術上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掌握原有的文字表達技巧,同時要學會用照相機拍照、用攝像機拍攝視頻、用電腦進行後期剪輯、用錄音設備進行現場錄音等。這些變化對新聞從業人員在信息采集技術方麵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2.新聞從業者必須適應信息發布終端多樣化的要求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學會適應信息發布終端多樣化的要求。首先在信息采集的過程中,能夠采集到與全媒體終端相對應的信息內容和信息形式。其次,要掌握全媒體信息發布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全媒體記者不僅要學會通過郵箱傳遞新聞稿件,而且能夠快速找到傳輸信息的無線網絡,以保證新聞在第一時間及時發送。
3.新聞從業者必須不斷強化全媒體傳播意識
首先,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全媒體意識,在信息采集的流程中要具備信息一次采集、動態整合、多渠道和多層次發布的數字化傳播意識。其次,新聞從業者要有靈活的適應能力,由於新聞事件的進展性和動態性,信息采集的樣式是有一定層次的。全媒體傳播形態的變化,要求記者必須具備靈活的思維,並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和新聞價值判斷能力。
適應全媒體新聞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路徑
對目前正在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培養全媒體新聞人才的途徑主要有二:一是新聞媒體為在崗人員提供在崗培訓,幫助他們學習和掌握新技能;二是由新聞傳播院校為新聞媒體提供專業人員的脫產培訓。②不論在崗培訓,抑或脫產培訓,都必須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所以新聞傳播院校必須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係編製、實訓、教學方法、職業道德等方麵進行一係列的教學改革,才能培養出符合全媒體傳播要求的新聞人才。
1.重新定位媒體人才培養目標
在社會變革加劇的今天,能夠結合社會發展實際,與時俱進地對培養目標及時作出調整,這是新聞院校生存與發展所必須麵臨的第一課題。高校新聞院校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新聞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由原來“一專”變為“多能”,由滿足傳統媒體需求,到為全媒體需求培養人才。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新聞采編與製作專業(以下簡稱:新聞采編專業)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及時調整了人才培養目標。經過廣泛的調研及實踐,確定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麵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采取錯位競爭的方式,有別於本科院校那樣培養各大新聞媒體的一線編輯記者,而是以最新采編技術和手段為導向培養那些掌握各種采編技術的全媒體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既能夠在各大新聞媒體裏從事采編輔助工作,又能夠在企業及其它類網站和崗位中獨當一麵。
2.重新編製與全媒體傳播接軌的課程體係
全媒體傳播時代,原有的理論型的、單一的課程結構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高校新聞專業的負責人應該站在傳媒變革的大視野下,重新思考課程的結構模式,盡量做到技術和采編並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課程並行,文字、圖片、視頻多種表達方式兼學的全媒體課程結構模式。③新聞采編專業課程體係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全媒體新聞人才為總體目標,以提高新聞敏感、新聞法製與職業道德素養為素質標準,以掌握新聞采編基本理論為知識基礎,以全媒體人才崗位能力需求為參照,突出實訓教學、結構層次清晰、教學目標明確的課程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