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新聞專業雙語教學創新研究(2 / 2)

如在“棱鏡門”事件的案例解析中,首先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針對這一熱點事件做一兩句話的點評與討論,即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促使他們“開金口”;然後布置他們分組搜集各國媒體的相關報道,並做PPT彙報;之後,由老師結合中外新聞理論以及中外新聞體製的內容,對學生的彙報做彙總分析與點評,並在此基礎上做理論上的深度講解;最後再組織學生各撰寫一篇有關的新聞評論來闡發對該事件的總體認識。

3.建立“線上+ 線下”一體化的課程溝通體係

新媒體通過“技術化的人際傳播結構”實現了異質化信息的廣泛傳播,與傳統教育傳播中“麵對麵”的交流形成互補,教育者和學生由此獲得對媒介信息的自由選擇權和對媒介傳播的自主參與權。新聞專業雙語教學內容廣、信息量大,在教學中可采納新媒體“線上+ 線下”一體化的授課方式。

課程具體實踐包括:可在學校網站上建設並完善相關雙語課程的頁麵,將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資料上傳,供學生課後下載複習以及對外交流所用。新媒體擁有巨大的教育價值,不僅為教育傳播提供了多種信息形態,與傳統單一的信息形態形成互補,更為師生交流提供了多種渠道。與此同時,可利用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媒體構建立體、即時的課程溝通體係,克服課堂教學內容繁雜、記和聽難以兼顧的缺點,將課堂學習延至課外,給予學生更多互動討論的空間。這一做法亦有利於在雙語交流障礙的情境下發揮教師的“自己人”效應,即在情感上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親近感,進而打破交流的顧慮與屏障。

4.強化教材的本土化建設

當下,國內部分高校在開展新聞專業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大多采用了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有利於學生學到前沿理論知識和最新實踐發展動態,但它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偏離國情,缺乏教學的針對性;知識點分類過於分散,不符合中國人的接受模式,影響教學效果等。因此,新聞雙語教學本土化教材的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本土化教材建設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篇幅和結構的合理安排,注重吸收創新,突破原版教材體係,結合國內高校教學特點和培養方向,汲取中文教材邏輯性和係統性強的特點來建立雙語教材架構;二是對於課內講解、課外學習的內容做合理的銜接與安排;三是將中西文化的融合納入考量,在教材的寫作過程中注意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注解;四是教材內容應體現多媒體化,並為讀者提供衍生的多元交流平台。

綜上所述,新聞學由於自身的學科特點,對於國外理論與業界的發展非常敏感,故新聞專業雙語課程的建設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實踐價值。但鑒於當下國內雙語課程開展的現狀不夠理想,課程體係的創新與重構勢在必行。通過新聞專業雙語課程的建設,在互動的語境下兼顧雙語與專業,理論與實踐,方能培養起一支既懂新聞,又有良好外文素養的媒介從業者隊伍,進而促進我國傳媒業與國際的合作與接軌。

參考文獻:

①張豔紅石義彬:《新聞學專業英語教學多維探究》,《當代傳播》,2007年第4期

②張洪浩:《新媒體在教育傳播中的功能性分析》,《紅河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③汪傑鋒:《高校本土化雙語教材的選題策劃探討》,《科技與出版》,2013年第3期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