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的定位及實現路徑
傳媒教育
作者:張原
新聞職業素養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勝任新聞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它體現出對這一職業的認同度以及完備的知識構架準備。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的本質是價值教育,它不僅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主導的一種專業價值取向,同時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具體反映和真實展現。
新聞職業素養教育對專業學習的引領作用,彰顯了價值教育的強大支撐力,因此它應成為新聞學教育中的一根主線,貫穿於整個培養方案當中。但令人遺憾的是,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職業素養的認識都處在非常模糊的狀態,往往淹沒在浩渺的理論和對實踐技能追求的狂熱之中。如何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高度來認識和加強新聞職業素養教育,提高高校新聞人才培養的品質,是當下極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新聞職業素養教育應重在樹立職業理想和職業精神
在高校新聞教育中專業教育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然而,“實踐證明,從本科開始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還是不適應工作需要”。①其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新聞特殊的職業特性使這門學科在理論學習中必須與樹立學生的職業理想聯係起來。“大學新聞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應該定在改進和提升整個社會的新聞工作的水準上,使全社會因有高水平的新聞服務而受益。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認識新聞工作對社會的責任和價值。”②新聞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往往是通過媒體人的個體價值呈現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新聞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它還是一種召喚,必須是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關注社會和公眾、力爭上遊的人,才有可能在長期的努力中做出成績”。③但遺憾的是,在高校的新聞學教育中我們更注重的是理論學習和技術培養,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這兩項內容又與就業緊密相關,因而教育的功利性和學習的功利化就使職業素養的諸多層麵,特別是職業理想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成了新聞專業高等教育中最為薄弱的部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高校作為新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對學生逐漸完成對新聞職業素養的認知、認同和形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此同時,新聞職業素養教育也是實現專業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從這一層麵來看,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理應成為高等新聞教育的應有之義。
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打破現有新聞專業的學科壁壘以及專業知識、技能知識的界線,重新構築新聞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教育如果缺乏理念的支撐,就隻能淪為市場的工具。“職業訓練基本上是工具理性的思維,目標早已由市場確定,不容置疑,剩下的隻是教學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手段達到目標。與這個目標不相幹的,要麼被忽略,要麼遭壓抑。”④當前,社會對於新聞人才要求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以及隨著時代變遷的豐富性,都遠遠高於大學新聞教育的短期預期。不論是學生還是高校的管理者,如果僅僅把目光鎖定在當前,隻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媒體需求的後麵,會永遠處在被動之中。教育的淺表化,對價值命題的疏離,會最大程度地損傷教育本身,從而最終與教育的主體“人”漸行漸遠。
因此,必須樹立以職業素養教育為核心的高校新聞教育理念,構建高等新聞教育的價值體係,使新聞職業素養成為架構不同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思想橋梁和精神依托。在媒介迅猛發展的變局中,中國高校的新聞學教育應當呈現出新聞職業理想、職業價值的精神張力和精神動力。
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的實現路徑
1.完善人文教育與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靈魂,也是新聞職業素養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培養模式和理念上不能簡單地將大學教育與職業培養等同起來,因為大學教育的理想目標應高於單純的職業培訓。從這一層麵來看,人文教育應該是第一位的。範以錦先生曾說:“傳媒院校既不是純學術型的科研機構,也不是培養‘新聞技工’的職業學校。從長遠來看,一般性的經驗傳授和見習,其價值很有限。新聞教育如果單純傳授技藝,隻注重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就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差不多了,也隻能批量生產出競爭力弱、替代性強的‘新聞民工’。”⑤今天,新聞的競爭常常體現在問題切入的角度和文章的品位,記者的職業角色也從事實的披露者、信息的傳遞者,向社會分析員,觀點、理念、思想乃至引導社會變革的評論家的角色轉變。所以優秀的新聞人才不僅應具備良好的技術能力,更應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這就要求高校應將職業素養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因為人文精神是新聞職業的精神底色,它在培養高質量的新聞人才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人文教育也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從本質上體現出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和文化的先進性,因此,隻有將兩者有效融合起來,才能體現出高校新聞人才的專業優勢和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