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紐約時報的道歉意味深長(1 / 1)

紐約時報的道歉意味深長

專欄

作者:喬新生

我國新聞界不能無動於衷,應當加大信息供應量,以準確無誤的信息,確保西方新聞媒體的造謠行為沒有市場。

紐約時報曾經對我國著名的網球運動員李娜進行過專訪。在這篇專訪中記者引用了這位網球運動員撰寫的自傳《獨自上場》中的一句話,認為當初她之所以從國家隊退役,是因為被迫服用了類固醇的藥物,導致過敏。這篇報道在我國引起軒然大波,網球管理部門成為眾矢之的。可能是意識到這篇失實報道所產生的負麵影響太大,紐約時報記者專門給采訪對象發郵件道歉。但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封道歉信中,紐約時報巧妙地把自己報道的錯誤認定為北京翻譯人員的翻譯錯誤。強調這位網球運動員在自傳中所描述的退役原因是被迫服用了“荷爾蒙藥物(hormone medicine)”,而不是報道中所指出的“類固醇藥物(steroid pills)”。記者的道歉信中指出編輯已經通知改正,但仍然願意向這位網球運動員表示歉意。

這封道歉信的信息量很大。它一方麵表明錯誤來自於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是典型的無心之失,不帶有主觀上的惡意。可是,另一方麵又強調“被迫”服用藥物,導致這位網球運動員身體出現過敏反應。這種以進為退的策略充分反映出作為世界上知名的新聞媒體,紐約時報正在頑強地向讀者傳遞一個清晰無誤的信息,那就是這位網球運動員之所以脫離國家隊,是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服用違禁藥物是運動員的大忌。如果強迫運動員服用違禁藥物,那麼,這是國家的恥辱。正因為如此,我國體育管理部門建立專門的機構打擊服用違禁藥物的行為,切實保護運動員的健康和生命,從根本上維護國家的信譽。但遺憾的是,近些年來,在一些國際體育報道中,對我國運動員服用違禁藥物的各種揣測不時見諸報端。一些西方新聞媒體雞蛋裏挑骨頭,對我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的優異表現將信將疑,他們要麼把我國運動員突飛猛進的比賽成績看作是服用藥物的結果,要麼把我國運動員臨場發揮失常的行為看作是受到脅迫。這種明顯帶有偏見的先入為主的報道,不僅極大地損害了我國運動員的形象,同時也損害了我國的整體形象。

在這一事件中,紐約時報記者似乎表現得光明磊落,在第一時間公開道歉,但是,道歉信的字裏行間包藏禍心。國家運動員在國家運動隊期間,必須接受統一的管理。如果國家運動隊的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了法律禁止的違禁藥品,那麼,運動員可以依法捍衛自己的權利。如果國家運動隊的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了可能導致運動員身心健康受到危害的藥物,那麼,運動員有權提出異議,甚至有權退出國家隊。這位網球運動員之所以選擇退出國家隊,就是因為她不願意接受常規治療,不願意背上沉重的負擔。這是運動員行使權利的表現,同時也是各國運動員管理的常用手法。紐約時報之所以出現“翻譯”錯誤,根本原因就在於試圖誇大這位網球運動員與國家體育主管部門之間的緊張關係,試圖把個別醫療人員的行為看作是整個國家有預謀的違法行為。這不是在進行正常的報道,而是在掩蓋事實真相,轉移視線,利用新聞報道詆毀我國的形象。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報道是典型的職務行為。可是,當嚴重錯誤發生之後,紐約時報並沒有公開道歉,而是由記者通過內部電子郵件表示歉意。這種策略性的選擇充分說明,紐約時報似乎不願對此錯誤承擔責任。紐約時報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錯誤的嚴重性,不願以真誠的態度麵向世界澄清事實真相。

我國早已不是一個意識形態掛帥的國家,對紐約時報的錯誤做法,我國政府乃至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都沒有公開作出激烈反應。這說明我們已經學會理性地看待西方新聞媒體的炒作手法,已經意識到在世界新聞市場上要想發出真實的聲音,不能過分依賴西方傳統的新聞媒體。然而,我國新聞界不能無動於衷,應當加大信息供應量,以準確無誤的信息,確保西方新聞媒體的造謠行為沒有市場。我國的學術界也應當研究西方新聞媒體中出現的這種現象,深入批判西方新聞媒體錯誤做法的同時,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聞市場秩序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