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少兒圖書市場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一方麵,少兒圖書的市場需求出現了穩中有升的跡象;另一方麵,競爭不斷加劇。一句話:機遇與挑戰並存。但就地方少兒出版社而言,挑戰大於機遇。麵對新的競爭形勢,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是如何應對的?近日,筆者采訪了該社社長兼總編陳純躍。

調整結構,塑造品牌

陳純躍說:“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調整結構是要把船造得更牢固,而塑造品牌則是要把帆做得更大。隻有船堅帆滿,出版社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乘風破浪、不斷前進。”

在結構布局中,該社提出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戰略。所謂“整體推進”,就是在少兒出版的一些主要領域和主要的細分市場,都要有所作為,而不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所謂“重點突破”,就是要選擇一個或幾個市場份額較大或者處於市場成長期的領域,培育優勢,努力創新,爭取占領製高點。這一結構戰略實施是成功的。據北京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2001年12月的統計數據,在全國少兒圖書12個按圖書類別劃分的細分市場中,浙少社在10個類別中進入前10位,其中在6個門類中進入前3位(包括少兒藝術、少兒文學、少兒科普、低幼啟蒙等)。

陳社長說,結構調整固然重要,但當前出版社的競爭已由品種競爭轉化為品牌競爭。品牌競爭包含著出版物(產品)品牌和出版社品牌這兩層意義的競爭。

據介紹,浙少社已形成多個品牌圖書係列。如低幼讀物中以《兒童版唐詩三百首》為代表的“兒童誦讀三百首係列”,原創文學作品“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作叢書”、“紅帆船係列”,注音讀物“十八個係列”等。這些書因為定位準、質量高,成為同類書中的佼佼者。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訂貨會上,該社又被評為全國“講信譽、重服務”出版社,表明了書店對浙少社整體品牌的認同。浙少社這幾年版權貿易快速發展。2001年引進34種,輸出44種,這是個不錯的業績。“海外出版社願意買你的版權、願意把版權賣給你,也是品牌在起作用。”陳社長說。

關注市場,強化營銷

關注市場動態,加強市場營銷,這也是浙少社取得斐然成績的一招。

據介紹,浙少社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圖書市場的調研工作。如委托專業谘詢公司,為出版社提供月度、年度全國少兒圖書零售綜合數據報告,了解全國少兒圖書市場狀況,本社及一些主要少兒社市場占有情況。該社的計算機與多家書店聯網,及時掌握本版書和部分外版少兒書的銷售動態。出版社的編輯經常跑書店、批銷中心,對市場情況進行調研;發行人員也及時將圖書營銷的信息反饋給有關編輯。此外,該社還請書店的同誌上門來介紹市場情況。這種有的放矢的做法使他們少走許多彎路。

陳社長認為,關注市場、參與市場競爭,還要有開展卓有成效的市場營銷的本領。這方麵該社也作了一些嚐試。如去年四五月間,開展了“管家琪係列圖書”營銷活動,安排台灣作家管家琪在內地七個城市八大書店進行新書發布、巡回演講、簽名售書活動。這個活動效果較好,2萬套30萬冊銷售一空,當月就上了全國少兒書排行榜。台灣《中國時報》前不久發表文章,認為管家琪是台灣兒童文學作家中“登陸”最成功的,她的成功就是因為浙少社“行銷策略得當”。

改革機製,形成動力

長期以來,出版社受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存在“大鍋飯”和“鐵飯碗”現象。改革開放之後,盡管這種狀況有所變化,但還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業發展的要求。浙少社作了積極的嚐試。用人上,實行按需設崗、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全員聘用、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分配上,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將個人收入與工作績效緊密掛鉤,出工拿工資、出效拿獎金,上不封頂下保底。盡管這樣的改革還談不上完善和徹底,但對於原來的機製已是一大進步,因而激發了全社員工的熱情,促進了兩個效益的不斷提高。該社的改革措施,得到了全國少兒出版界的普遍好評,先後有十幾家少兒社前來學習和交流。

2001年,浙少社主要經營指標增幅均達20%以上;有50種圖書在各級各類評獎中獲獎;出版的兩種期刊均被列入“中國期刊方陣”;出版社被評為全國“講信譽、重服務”出版社,全國新聞出版係統優秀“青少年維權崗”。

(本文為《光明日報》通訊員劍嘯對作者的采訪稿,原載《光明日報》2002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