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禮儀概述(3 / 3)

禮儀是來源於社會實踐,而又必須在實踐中反複演練,服務於社會實踐的一門學科。它的操作實踐性很強,隻有把禮儀學的理論應用於實踐,才能不斷地檢驗和提高自身的禮儀素質,達到學禮貴在應勵目的。

(二)禮儀的作用

禮儀的作用概括地說,是表示人們不同地位的相互關係和調整、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尊重作用

尊重的作用即向對方表示尊敬、敬意,同時對方也還之以禮。禮尚往來,有禮儀的交往行為,蘊含著彼此的尊敬。

2約束作用

禮儀作為行為規範,一經製定和推行,便形成社會的習俗和社會行為規範。任何一個生活在某種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接受禮儀約束的人是“雌的人”的標誌,不接受禮儀約束的人,社會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以法律的手段來強迫其遵守禮儀。

3、教育作用

禮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高尚、美好的行為方式,它潛移默化地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味,完善人的性格。禮儀通過評價、示範、勸阻等教育方式糾正人們的不良習慣,倡導人們按照禮儀要求,協調人際關係,營造文明、健康的社會氛圍。

4、協調作用

禮儀是人們交際活動中的潤滑劑,它對營造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際關係起著重要的作用。運用禮儀,可以幫助人們規範交際行為、化解矛盾、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有利於人們聯絡感情,協調人際關係。

四、禮儀的基本原則

(一)寬容的原則

即人們在交際活動中運用禮儀時,既要嚴於律己,更要寬以待人,多容忍多體諒多理解他人,要豁達大度、有氣量、不計較、不追究。具體表現為一種胸襟,一種容納意識和自控能力。這樣才能減少交往矛盾,化解人際衝突。

(二)敬人的原則

即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敬人之心常存,處處不可失敬於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個人尊嚴,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敬人就是尊敬他人,包括尊敬自己,維護個人乃至組織的形象,不可損人利己,這也是人的品格問題。

(三)自律的原則

這是禮儀的基礎和出發點。學習、應用禮儀,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控製、自我反省、自我檢查。樹立一種道德信念,自覺按照禮儀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克製能力。

(四)遵守的原則

在交際應酬中,任何人,不論身份高低、職位大小、財富多少,都必須自覺、自願地遵守禮儀,用禮儀去規範自己在交往活動中的言談舉止。遵守的原則,更是人格素質的基本體現。隻有遵守禮儀規範,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確保交際活動達到預期的目標。

(五)適度的原則

應用禮儀時要注意把握分寸,認真得體。適度就是把握分寸。禮儀是一種程序規定,而程序自身就是一種“度。”禮儀無論是表示尊敬還是熱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要做到感情適度、談吐適度、舉止適度。沒有“度”,施禮就可能進人誤區。

(六)真誠的原則

運用禮儀時,務必誠信無欺,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真誠就是在交際過程中做到誠實守信,不虛偽、不做作。隻有真誠,才能更好地與交往對象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溝通思想。如果缺乏真誠,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更談不上交際效果。

(七)從俗的原則

由於國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須堅持人鄉隨俗,與絕大多數人的習慣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無人,自以為是。從俗就是指交往各方都應尊重相互之間的風俗習慣,了解並尊重各自的禁忌,否則,就會在交際中引起障礙和麻煩。

(八)平等的原則

平等是禮儀的核心,即尊重交往對象,以禮相待,對任何交往對象都必須一視同仁,給予同等程度的禮遇。禮儀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種平等的、彼此之間的相互對待關係的體現,其核心問題是尊重以及滿足相互之間獲得尊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