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縣級博物館建設與發展思考(1 / 2)

縣級博物館建設與發展思考

管理視窗

作者:周寶銀 徐秋元

摘要:在蓬勃發展的縣級博物館中,作為新建的沭陽縣博物館起點較高,但也存在著諸多因素製約,筆者以沭陽縣博物館的建設現狀分析了存在問題,並作出了下一步打算,指出加快沭陽縣博物館的發展進程,積極發揮博物館的剛剛文化服務功能,是沭陽縣每位文博工作者的應有責任。

關鍵詞:沭陽縣博物館;建設;困難;思考

縣級博物館是公共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地域曆史和科學文化知識,保存地方文物等方麵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沭陽縣作為文化大縣,曆史文化悠久,地方文化遺產數量眾多,地上地下文物資源豐富,形式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彩。縣級博物館作為縣域曆史文化的承載者,是區域曆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的載體。因此,政府對博物館的建設越來越重視,然而縣級博物館事業在新的形勢與機遇麵前也麵臨著挑戰:觀念不新、思路不寬、工作方式不活,加上人才匱乏等困難因素。沭陽縣博物館作為新建的博物館,應該克服困難,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空間,以此謀求自身不斷發展。

一、沭陽縣博物館的現狀

(一)各級領導的殷切期望。沭陽縣縣委書記胡建軍同誌曾對博物館建設作出指示,要求博物館設計大綱要嚴謹紮實,經得起曆史檢驗,經得起專家質詢。省文化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同誌明確表示將沭陽縣博物館布展工作作為南京博物院重點技術支持的兩個項目之一,並安排南京博物院專家完成了沭陽縣博物館展陳設計大綱文本的第一稿。

(二)沭陽縣博物館的展區確定和劃分。根據沭陽曆史及博物館建設需求,擬設曆史綜合展區、專題展區、臨時展區。其中專題展區設名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臨時展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設在一樓。原因如下:一是臨時展區為動態展區,經常有文物展品和其他藝術展品布展展出,一樓便於進出,方便布展,也方便觀眾觀賞;二是非遺館為當地民俗、民風的集中展示場所,貼近群眾,易接地氣,便於群眾觀賞,便於開展非遺展示、展演。曆史展區和名人館設在二樓。原因是樓展廳相對空間較大,便於展廳聯接和展品布置。

(三)展示特色。曆史展區與名人館展區中共同涉及的人物關係處理。曆史展區以代表性事件為主,人物放在曆史背景和事件中予以展示,名人館涉及的相同人物重點介紹人物個性特征、生平簡介及在當地的曆史地位。沭陽曆史文物總體數量較少且等級文物較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決:一是在本縣範圍內進行征集,重點動員文物收藏者、經營者適量捐獻;二是沭陽縣相關領導與省文化廳、南京博物院領導商談,爭取調撥部分文物;三是通過適當的經濟手段與省博物院、徐州漢畫像石館等處聯係複製部分文物。

二、沭陽縣博物館功能區的劃分

正確劃分博物館功能區是提高博物館度外形象和發揮文化服務功能的重要舉措,根據建築特征,沭陽縣博物館劃分為以下功能區。

(一)功能區的安排。對負一樓現有布局適當調整,減少隔斷,擴大整體空間,用做文物庫房,以減少人力、財力投入。這樣可以便於今後館藏文物集中擺放,便於集中管理和集中監控;員工辦公區、文物周轉室、鑒賞室集中在二樓。二樓坡道過廳設計成報告廳,可容納100人左右,報告廳後區可設計多媒體互動區;序廳(玻璃圓頂下麵主入口處)。設計方案含有服務台、存包處、衣帽處、引導處等內容。將原設計的貴賓室調至序廳處,便於領導貴賓觀展;中井。將此處設計成休閑茶廳,中井四周玻璃適當挑出,中間建亭,四周植物點綴。這樣可以增加博物館服務功能,提高博物館檔次及有效利用現有空間;館名位置。原方案將館名刻在門前大型石塊上,建議原方案保留,同時在建築入口處增加館名。原因是博物館為地方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館名題在石上宜近觀,但不適宜遠觀。

(二)博物館外圍院落。在博物館外圍綠化工程帶內,適當征集石刻、石雕、石鼓等文物,建成文博公園,增加文化氣息,實現博物館內外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