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H滬港通股票溢價影響因素分析(2 / 3)

三、研究方法及回歸結果

(一)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2014年11月17日起至2015年5月8日所有工作日的在滬市、港市兩地同時上市的67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所用數據來源為datastream和wind數據庫。

因變量為滬港通溢價,其表達形式由公式得出:

滬港通溢價=(港股通價格-暗示滬港通價格)/ 暗示滬港通價格

暗示滬港通價格=滬股通價格/港幣兌人民幣彙率

自變量為預期彙率變化,市場情緒,公司情緒。

預期彙率變化由港幣兌人民幣彙率的對數變化決定

預期彙率變化=ln(彙率t)- ln(彙率t-1)

市場情緒由中國滬市市場和港市市場的相對市盈率決定

市場情緒=上交所180指數市盈率/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市盈率

試點初期,滬股通股票範圍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範圍是香港聯合交易所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和同時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因此,本文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180指數;滬市選擇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反映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H股中較大型股的表現。

公司情緒由各上市公司和中國滬市市場的相對市盈率決定

公司情緒=各上市公司市盈率/上海證券交易所180指數市盈率

(二)模型描述

本文用麵板數據檢驗在2014年11月17日到2015年1月9日67個A+H滬港通標的股票價格溢價程度與預期彙率價格,市場情緒和公司情緒的關係,模型設計如下:

DISCit=α0 +α1EXPit+α2MKTit+α3COMit+εit

其中:DISCit 代表滬港通溢價

EXPit代表預期彙率變化

MKTit代表市場情緒

COMit代表公司情緒

假設:滬港通企業溢價受兩地的投資者心態、市場完善度的影響

(三)數據分析

對所選取的部分滬港通股票的價格溢價水平統計如圖:

如圖所示,滬港通開通後,股票溢價仍然存在,且為正值,說明存在溢價並不是隨機事件。溢價為正說明考慮預期彙率變化,在香港交易的股票價格大於在上海交易的價格,可能是滬港通試點期間的股票多為大盤藍籌股,具有國企背景,在香港市場交易時,由於其市場更加完善,市場化決定價格,因此價格反映的較為充分;而在中國大陸交易時,市場的交易價格多受莊家操縱,並且國企背景的大盤藍籌股多被莊家強行壓低價格,其價格水平無法完全代表公司的盈利水平,因此價格相對於在市場較完善、自由的香港交易價格會相對更高一些,產生溢價。

數據統計描述如下:

(四)回歸結果

通過Hauseman檢驗和Redundant fixed effect 檢驗,對隨機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還是混合效應模型進行了的選擇,隨機效應模型符合模型估計。回歸結果總結如下:

表示在1%的水平下顯著

回歸結果顯示,預期彙率變化並未顯著影響股票溢價水平,可能是兩地的股票價格溢價的衡量方法已經較充分的反映了預期彙率變化,其溢價產生的影響因素是基於其他原因,理論預期的充分反映對本文所衡量的滬港通股票溢價影響作用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