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圖書出版業: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3 / 3)

根據一般的經驗,收入水平的差異不僅使消費者在某種商品上支出的絕對量有高有低,而且使他們在該種商品上支出的相對量(如占生活費比重)也不盡相同。計算結果表明,1985年農民人均圖書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為0.41%,而1977年城市居民人均圖書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是0.46%。197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為362.5元,經過物價指數調整,1985年農村人均消費相當於1977年的250元。由此可見,農村居民人均圖書消費占其總消費的比重並不小,關鍵是人均收入過低。

近年來,中國圖書市場的擴大不僅越來越依賴於城市,而且還越來越依賴於個人,集團購買的影響日益減弱。1977年集團購買的圖書額要高於個人購買額。這種奇怪現象從一個側麵再次說明了人均收入低對圖書市場容量的約束。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1981年,個人的圖書消費量即占到中國圖書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二。人均收入較大幅度的提高是個人圖書購買力超過集團圖書購買力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與政府不斷控製集團購買力有關,不少單位在財力受到緊縮時,往往首先考慮削減圖書經費。

根據上述各點的分析,並結合第一部分的討論,我們推斷,到1984~1985年,中國的圖書市場已具備如下條件:

(1)個人已取代機關、企事業團體成為圖書市場的主要購買者;

(2)圖書基本上是一種超必需品,它對收入變動的反應較為敏感,而且圖書支出比重是與收入同方向變動的;

(3)個人的實際收入與圖書銷售量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正相關關係;

(4)圖書產品差異突出,從而使需求彈性減小;

(5)經過七八年的調整,出版業的供給能力大為提高,供給彈性增大。

圖書市場具備了這些條件後,我們不難發現,一旦人均實際收入出現下降,那麼根據(1)、(2),個人在圖書上的支出將更大幅度地下降;然後根據(3),市場需求量減少,再結合(4),圖書市場的需求彈性趨小。但另一方麵,圖書出版業的供給能力卻在不斷增加,供給彈性增大。這樣,圖書出版業就不可避免地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要使上述因果鏈成立,關鍵在於人均收入下降這個觸發機製是否存在。

四、通貨膨脹及其對中國圖書市場的影響

上海9家出版社的單位印張價格已充分說明,若以圖書為考察對象,通貨膨脹確實存在,而且通貨膨脹的幅度相當大。從時間上看,圖書價格跳躍上升開始於1985年,正好處在中國圖書市場的性質發生根本性轉折的關頭,這兩者在時間上的吻合絕不是簡單的巧合。

圖書價格猛漲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外在原因看,1984~1985年之後國家對圖書價格的管製越來越鬆,同時,圖書產品差異突出這一特點又為書價的上漲創造了可行條件。從內在原因分析,促使書價急劇上升的因素至少有三點。首先是出版成本持續直線上升。以上海9家主要出版社為例,1978年至1987年單位印張的成本整整上漲了1倍以上。受成本推動,這9家出版社的圖書價格也必然跟著上漲,其價格與成本的相關係數高達0.98以上。其次,每種圖書的平均印數直線下降,使規模經濟逐漸消失,造成出版利潤下跌,原來隱而不顯的圖書雙重目標衝突日益表麵化、尖銳化。這樣在企業的利潤動機越來越強的情況下,要維持原有的利潤水平,就隻能通過調整圖書價格來實現。第三,新出版社的大量湧現進一步推動了圖書價格水平。這是因為新老出版社在定價行為上存在著差異。一般說來,老出版社對國家的價格管製政策執行得比較認真,而新出版社由於基礎較為薄弱,為了在短期內積累起較多的資金,往往敢於衝破國家對圖書價格的管製。

通貨膨脹最主要的影響是減慢了實際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甚至造成實際人均收入的減少。經職工生活費用指數調整,1977~1987年間,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有較大的增長,但如果以圖書價格作為指數來調整,職工平均工資自1984年後不僅增長得極其緩慢,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大大低於1983年、1984年。這幾年中實際收入的下降對中國圖書市場性質的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圖書主要表現為一種超必需品,根據超必需品的性質,當實際收入提高時,超必需品支出在生活費中的份額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反之它又以更快的速度減少。這裏關鍵在於兩者是同方向變化的,如果是必需品,則反方向變化。自1984年起,城鎮居民家庭中人均書報費占生活費的比重連年下降,它說明以圖書價格計算的實際收入的確比以前減少了。

第三部分的結尾曾提到,隻要實際人均收入下降了,通過一係列因果鏈的轉化,出版業不可避免地要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事實也正是如此。

為了進一步說明1985年之後中國圖書市場萎縮的原因在於通貨膨脹,我們試作如下兩種推算。

推算一:1984年人均書報費在生活費中的比重為1.04%,1987年為0.84%,如果1984年以後該比重沒有下降,例如,1987年仍保持在1984年1.04%的水平,那麼,1987年僅僅中國的城鎮地區每人就要多支出書報費1.72元,乘以非農村人口2.14096億人,等於3.68245億元,再按圖書與雜誌、報紙之比(7∶3)折算為2.5778億元。它相當於1987年中國新華書店圖書銷售總額的7.14%,或相當於1987年新華書店圖書庫存的16.54%。推算二:1984年城鎮居民家庭中人均書報費支出為5.88元,按照上海版圖書的價格指數,為維持與1984年相同的實物消費量,1987年應支出10.13元,比實際多支出2.65元,乘非農村人口,再按圖書與雜誌、報紙之比折算,為3.9715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1987年新華書店圖書銷售額的11%和圖書庫存額的25.47%,顯然這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數量。

值得提出的是,上述兩種推算都還僅僅將1987年的實際收入維持在1984年的水平,沒有考慮收入的增長,此外我們還隻計算了城市部分,更重要的是僅僅隻推算了一年的情況。可以想象,如果1985年後連續數年人均實際收入都沒有下降的話,那麼中國圖書市場需求彈性就要大許多,而今天的圖書市場也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格局了。可是現實情況恰恰與此相反。

五、中國圖書市場的未來走向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自1984~1985年中國圖書市場的性質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之後,圖書市場的狀況一直不甚理想,有跡象顯示今後幾年的圖書出版與銷售仍會不景氣。於是,人們很自然地要關心未來中國圖書市場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書報雜誌零售額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已達到1.3%,這個數字對一個人均國民收入還很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已經是相當可觀的了。1950年至1982年蘇聯印刷品零售額占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三十多年來,蘇聯書報雜誌零售額的增長一直很緩慢,直到1982年,蘇聯的書報雜誌消費水平也不過與中國相當,但是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大大低於蘇聯。

比較一下中國與世界上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人均圖書占有量,我們也可以看到,被世界銀行列為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其人均圖書占有量卻超過許多中等收入的國家,甚至與某些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也不相上下。由於中國目前的人均國民收入實在是太低了,所以,即使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仍將低於其他國家(地區)目前的水平,這樣,在未來十年內,很難指望中國的圖書需求會有顯著的提高。需求不增加,需求彈性還是很小,那麼中國圖書出版業的買方市場格局就將繼續維持下去。

在中國圖書買方市場格局長期存在的情況下,圖書出版業的出路何在?由於深入解答這個問題已遠遠超出了本報告的範圍,所以在此我們隻簡要地提一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要使庫存量下降,緩和供求之間缺口帶來的種種矛盾,有三種解決辦法。

(1)增加需求。可是前麵的論述已清楚地表明,在未來若幹年內,中國的圖書需求量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2)減少供給。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出版社已被迫采取這樣的決策。不過僅僅依賴減少供給不僅調整周期長,而且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價格下降。第四部分中已提到價格與成本是高度相關的,價格較高反映了單位成本較高,而單位成本始終降不下來又是現行體製上的種種弊端造成的。從根本上說,在中國圖書出版業已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之後,書價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就在於圖書出版業新的競爭組織缺乏,競爭不健全,市場機製無法充分發揮其調節功能,因此,深化出版體製的改革已成為當前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另一方麵,政府還應該適當地、及時地調整圖書出版業現行的價格政策、稅收政策、貸款政策、基金政策和獎勵政策,以適應圖書市場性質轉變後圖書出版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