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共密使曹聚仁(1 / 3)

在曹聚仁去世時,周恩來親擬曹聚仁墓碑碑文:“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曹聚仁非國非共

我很早就開始注意具有神秘色彩的作家曹聚仁。在曹聚仁的人生經曆中,有幾段是頗為重要的:

一是自1933年起他與魯迅有過許多交往,著有《魯迅評傳》、《魯迅年譜》等書;

二是在1939年春,曾在浙江金華中國旅行社采訪過周恩來;

三是此後不久,蔣經國在贛南,邀他擔任《正氣日報》主筆、總編輯,並做過蔣經國孩子的家庭教師,跟蔣經國過從甚密。當年,蔣經國曾說:“知我者,曹公也。”

也就是說,曹聚仁非國非共,卻又與國共雙方高層都有著友誼。

1950年曹聚仁別妻離雛,獨自移居香港,任《星島日報》編輯。1954年,他脫離該報,為新加坡《南洋商報》撰稿,成為該報特約記者。

1956年7月1日,曹聚仁以新加坡工商考察團隨團特派記者的名義,飛抵北京。北京方麵已經安排了相關外事部門接待這個考察團。然而,卻又專門派出兩人,前往機場迎接那位“隨團特派記者”。

兩人之一,是75歲的長者邵力子。邵力子先生在海峽兩岸都是名人。他早年乃清末舉人,曾經在國共兩方都涉入頗深:1906年10月他留學日本,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1921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埔軍校秘書長。1926年退出中國共產黨。此後曆任國民黨甘肅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49年作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到北平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在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之後,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邵力子與曹聚仁是老朋友。1921年,曹聚仁來到上海,在愛國女中任教,同時為邵力子主編的《國民日報》副刊《覺悟》撰稿,得到邵力子的提攜,有過許多交往。曹聚仁稱邵力子為老師。

雖說作為老朋友,邵力子到機場迎接曹聚仁,在情理之中。然而,邵力子當時還身兼“和平解放台灣委員會”的秘書長,這一敏感身份與迎接曹聚仁,有著外人莫知的關係。

至於兩人之中的另一人,則很神秘。他從來不在公眾場合露麵,不在媒體前曝光。他的名字在當時幾乎不為人們所知,除非台灣國民黨當局的情報機關關注著他。他便是從事中共秘密工作多年的徐淡廬。

徐淡廬是重慶江北縣沙坪鄉人(現重慶渝北區沙坪鎮)。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冬,他在重慶見到周恩來、鄧穎超。考慮到徐淡廬是重慶本地人,便於在重慶活動,鄧穎超安排他在重慶長期埋伏,做情報工作。就這樣,他奉命進入中國共產黨的隱蔽戰線,從事特殊的工作。在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他又奉命從重慶到上海從事秘密工作,直至上海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徐淡廬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在那裏為和平解決西藏問題做了諸多幕後的工作。

1956年夏,有著“紅色特工王”之稱的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李克農找徐淡廬談話,任命他為中共中央調查部辦公廳副主任。

中共中央調查部最初的名稱叫“中共中央社會部”,建立於延安時代。在周恩來的直接主持下,專門從事從國民黨統治區、日本占領區以及美國、蘇聯等國家收集、整理情報的工作,是中共當時級別最高的情報機關。新中國成立後,改稱中共中央調查部,簡稱中調部。1983年,中共中央調查部撤銷,與公安部的反間諜部門合並,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因此,中調部可以說是國家安全部的前身。

當時,李克農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徐淡廬同時也擔任副總參謀長辦公室副主任。

李克農說,目前中調部的主要情報目標是台灣,讓他主要從事對台情報工作。中共中央成立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徐淡廬兼任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這麼一來,徐淡廬一下子擔任三個副主任。李克農笑著告訴他,還有第四項任命,即出任中共中央統戰部辦公廳副主任。這項任命便於徐淡廬以統戰部辦公廳副主任的公開名義,接待港台來客。就這樣,接待曹聚仁的工作,就落到他的頭上。

徐淡廬跟曹聚仁不相識。在機場,徐淡廬對曹聚仁自我介紹說是中共中央統戰部辦公廳副主任,從此曹聚仁一直稱他為“徐主任”。打從在北京機場認識之後,他成了曹聚仁與北京當局聯絡的秘密管道。後來曹聚仁每一次前往北京,或者到中國內地各地,常由徐淡廬陪同。

邵力子和徐淡廬出現在北京機場,表明北京方麵對於曹聚仁的重視。北京方麵所看重的,並不僅僅是曹聚仁的特派記者的身份,而是他們曾經詳細研究了曹聚仁與蔣經國的密切關係……

蔣經國的莫逆之交

曹聚仁與蔣經國原本素昧平生。作為記者,曹聚仁是在一次采訪中結識蔣經國的。

那是在1938年8月16日,曹聚仁作為中央社的特派員,在江西南昌采訪蔣經國。

在蘇聯經曆了“冰天雪地十三年”之後,蔣經國在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挈雛回國。他在回國之後的翌年——193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蔣介石為了使兒子得到政治曆練,讓他“下基層”。這樣,28歲的蔣經國被任命為江西保安處少將副處長。曹聚仁年長蔣經國10歲,在采訪這位蔣公子時發現他並無新貴派頭,而是坦率真誠,平民作風,兩人一見如故。曹聚仁在采訪之後,寫了一篇訪問記,題為《一個政治新人》。曹聚仁在文章中寫及他對蔣經國的良好印象:

“記者細細地、靜靜地看他的行止,他和勞苦民眾相接近並非矯情而為之的。他懂得生活的意義,勞力的價值。他自然而然親近那些用自己血汗掙飯的人,他有光、有火、有力,吸引著一群有血性的青年;自然,也有人覺得頭痛……”

次年6月,蔣經國擔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贛南是一個特殊的地方,紅軍長征之後,這裏成了“真空地帶”,土匪、強盜、地痞、流氓猖獗。蔣介石把兒子蔣經國派往那裏主政,以培養他的統治能力。而當時的蔣經國正雄心勃勃,一心想幹出一番政績,在中國“建立一個革新政治的示範區”,因為他深知,將來要接父親的班,沒有政績難以服眾。

蔣經國到了贛南,每天走80公裏,大量接觸農民、商人、公務員、難民。他曾說:“在贛南,我一共步行了2850裏路,經過了794條橋,其中有714條需要修理的,84條是不能走的……我經過189個茶亭,隻有21個是最近修理的,有42個已經簡直不能坐人。”

蔣經國宣布,要在3年內,把贛南建成一個“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書讀”的新社會,蔣經國稱之為“贛南模式”。當時美國的《科利爾》雜誌評論道:“小蔣建立的模式,將作為中國未來的範例。”一時間,蔣經國有了“蔣青天”之譽。

就在這時,曹聚仁的妻子鄧珂雲懷孕,而在戰亂之中的江西,唯有贛南比較安定,他便與妻前往贛州住了下來。

曹聚仁有過兩次婚姻。他的原配夫人是王春翠女士,曹聚仁的同鄉,都是浙江浦江人,兩家隻一橋之隔,這座橋叫做通州橋。1921年春,18歲的王春翠與曹聚仁結婚。1926年生女曹雯,6歲時夭折,之後未能再生育,又加上種種客觀原因,最後導致與曹聚仁分手。王春翠的文筆不錯,她的散文集《竹葉集》曾得到魯迅的稱讚。雖然王春翠與曹聚仁分離,但是一直住在浦江曹家,並與曹聚仁時有通信。1959年,還與曹聚仁相會於北京。1987年5月1日,王春翠病逝於浙江蕭山長孫女曹璨家中。後來從王春翠遺物中,找到1950年至1972年20多年曹聚仁寫給胞弟曹藝以及王春翠的信件達220封之多。

鄧珂雲原本是曹聚仁兼職任教的上海務本女中的學生。1933年在曹聚仁準備寫魯迅傳記時,鄧珂雲在課餘幫曹老師收集相關資料,產生師生戀,經過4年的愛情長跑,結為夫婦。

曹聚仁夫婦在贛州住下,地方長官蔣經國對他十分看重。1940年7月,曹聚仁的女兒曹雷在贛州出生。曹雷曾說:“我出生後,蔣經國和蔣方良專門找了一個士兵挑了雞蛋到我們家來看望。母親說,蔣方良還抱過我。”蔣經國對曹聚仁非常尊敬,總是口稱“老師”。其實,他們之間可謂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鄧珂雲除了生下長女曹雷,後來又生兩子:長子曹景仲(清華大學畢業,1970年因公殉職),次子曹景行。

蔣經國深知輿論的重要,打算創辦專員公署機關報《新贛南報》。蔣經國上門拜訪曹聚仁,力邀曹聚仁出任總編輯、總經理、總主筆、專員公署參議。對於辦報,曹聚仁是行家裏手,欣然答應,並以為《新贛南報》這名字不響亮,帶有濃重的地方性,建議改名為《正氣日報》,蔣經國當即讚同。

1941年10月1日,《正氣日報》在贛州創刊。這時候,曹聚仁與蔣經國有了密切的接觸,經常在一起切磋時局,談論政見,彼此成了莫逆之交。正因為這樣,蔣經國才會說:“知我者,曹公也!”

《正氣日報》在曹聚仁的主持下,影響日益擴大,與《東南日報》、《前線日報》並列為中國東南的三大報紙。

1943年元旦,曹聚仁還創辦《正氣周刊》,蔣經國任發行人。蔣經國親自為《正氣周刊》創刊號寫下《鮮紅的血》,從中可以看出當時蔣經國的思想相當激進,文筆也不錯:

鮮紅的血是崇高的,熱烈的,正義的,勇敢的!血,是偉大的,史可法的血,文天祥的血,嶽飛的血,烈士的血,寫成了一部壯烈的史詩。在血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人生的意義,尋得人生的價值。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我們應當出來鬥爭,出來抵抗,為了正義,為了公道,為了良心的驅策,我們應當拚命,應當流血。誰不肯將自己的熱血,來為國家流盡,誰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因為勝利始終是屬於肯流血的人的。人類的膚色盡管不同,但血的顏色,卻都是一樣的。鮮紅的血,永遠是光明的象征,我愛血,我愛鮮紅的血,因為血是自由的燈塔,血是解放的曙光!

1943年春,曹聚仁隨蔣經國去重慶拜見蔣介石,蔣介石也頗為看重曹聚仁,打算把曹聚仁留在身邊作為筆杆子。曹聚仁未肯允諾。回到贛南之後,曹聚仁因不願卷入蔣經國身邊的錯綜複雜的派係鬥爭,遂辭去《正氣日報》總編輯等一切職務,告別蔣經國,離開贛南。

1943年12月,蔣經國升任江西省政府委員,仍兼任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不久,蔣經國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長期住在重慶,但是仍兼任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不時回到贛南。1945年2月,日軍進攻贛州,在日軍進城前一刻,蔣經國離開贛南,6月正式卸任,結束了他的6年贛南執政生涯。

1945年,曹聚仁回到上海,在大學任教,並任《前線日報》編輯。離開蔣經國之後,他仍與蔣經國保持聯係。曹聚仁作為蔣經國的知己,回憶與蔣經國的多年交往,開始著手寫蔣經國傳記《蔣經國論》。他一邊寫,一邊在自己主編的《前線日報》上連載。這是關於蔣經國的第一本傳記。當時,作為傳主的蔣經國不過30多歲而已。

《蔣經國論》連載畢,曹聚仁經過修改,於1948年由上海聯合畫報社出版。1953年,《蔣經國論》經過再度修改,在香港由香港創墾出版社出版。

《蔣經國論》共分三部分:一代傳奇人物蔣經國;留學蘇聯深悟民主政治;抗戰勝利帶來的內戰危機。

曹聚仁筆下的蔣經國,是這樣的人:“說起來,經國也正是哈姆雷特型的人物,他是熱情的,卻又是冷酷的;他是剛毅有決斷的,卻又是猶豫不決的;他是開朗的黎明氣質,卻又是憂鬱的黃昏情調。他是一個悲劇性格的人,他是他父親的兒子,又是他父親的叛徒!”“他時常為大自然所迷醉,願意過隱居的生活,卻又愛在擾攘的紅塵中打滾,以鬥爭為快意。這是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經國這個人是不會居敬存誠,卻也不善於玩弄權術的。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經國為人,聰明則有之,平淡則未也。”

海峽兩岸精心挑選密使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海峽兩岸劍拔弩張。蔣介石在海峽彼岸高喊“反攻大陸”,而海峽此岸到處可見“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大幅標語。

中國大陸經過三年恢複經濟,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再加上朝鮮戰爭結束,海峽兩岸的冷戰氣氛逐步緩和。

1956年1月30日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了“力爭和平解放台灣”的新方針。雖然還是一定要“解放台灣”,但是采用的是“和平解放”的方式。這意味著要從“武力攻台”改為“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