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黨”的精神領袖
今日台灣的政治舞台,可以概括為“四大政黨”、“七大政治明星”:除了民進黨的蔡英文、陳水扁、謝長廷,國民黨的連戰、馬英九,親民黨的宋楚瑜之外,還有“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黨”)及其“精神領袖”李登輝。
四大政黨在台灣紛爭不已,有人風趣地用中國四部古典名著來比喻:
國民黨是《紅樓夢》裏百年大家族賈府,長幼尊卑,階層分明;
民進黨是《水滸傳》中嘯聚山林的綠林們,“這些漢子個性火爆,一言不合就相互叫囂,甚至大打出手”;
親民黨是《西遊記》,隻有一個明星——孫悟空(宋楚瑜),“遊”來“遊”去;
台聯黨則是《聊齋》——“台獨”鬼話連篇。
“台灣團結聯盟”是島內主要政黨中成立時間最短的政黨。2001年7月24日,由李登輝的親信、前“內政部”部長黃主文等人籌組的所謂“李係政團”,以“台灣團結聯盟”為名正式組黨。
“台灣團結聯盟”是島內第一個在黨名中冠以“台灣”兩字的政黨。“台灣團結聯盟”的黨徽是一個旭日的圖形,其中包著台灣輪廓。據黃主文解釋,旭日代表台灣將向上提升,圓形則象征著團結。台灣地圖以土黃為底色,強調新政黨的本土化;台灣輪廓下方的線條代表海浪,四道藍色海水取“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之意,三道白色波浪代表“三要”:要團結、要合作、要建設;黨徽使用四個顏色,寓意島內四大族群的融合。這個黨徽與民進黨黨徽有很多共同點,都把台灣地圖作為中心圖案。
台聯黨成立後,公開宣稱李登輝是其“精神領袖”;李登輝也四處為台聯黨的提名人站台助選,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確實是“台灣團結聯盟”的“精神領袖”。
台聯黨的黨歌,據傳原本是《登上登輝大道》,由於太“顯眼”,沒有獲得通過。
台聯黨是台灣政治勢力中的極右翼,是“台獨”勢力的代表之一。
台聯黨的黨綱宣稱該黨的宗旨是:“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
台聯黨的黨綱宣稱:“台海兩岸關係的現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並存於世界”——這是在公開宣揚“兩國論”;“此一現狀如有任何變更,必須……透過公正、公平、公開之投票程序,經由‘中華民國’人民共同決定,並獲國際承認與製度保障,方得付諸實行”——這是在宣揚所謂“住民公決”論。
台聯黨的黨綱還宣稱:“現階段台灣有關戒急用忍之檢討與直接三通之規劃”,必須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等為“政策思考的基本前提”。
人們抨擊台聯黨:缺的是“認同祖國的筋”,少的是“認同祖國的心”,正業不務正事不幹,搞“台獨”搞得爽,玩“台獨”玩得歡!
李登輝生於1923年,如今已經是九旬老人。不管怎麼說,李登輝在台灣是頗有影響力的政治老人。因為他從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之後繼任台灣地區領導人,1996年又連任,到2000年兩屆任滿,當了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此前,他在1984年3月起,當選第七任台灣地區副領導人。所以,他在台灣當了16年主要領導人。更何況在蔣經國去世後他還兼任國民黨中央代主席、主席,直到2000年3月因國民黨大選失敗而下台。
我來到台北市政府的時候,注意到大樓上那“台北市政府”五個金色大字是李登輝題寫的。
我來到台北火車站,見到那裏矗立的雖然不是李登輝銅像,但是那父親撫摸孩子雕像的底座,鐫刻著李登輝題寫的“父愛”兩個大字。
李登輝現在已經不再是台灣地區領導人,也不再是國民黨中央主席。這位退而不休的政治老人,依然在幕後操縱著台灣政壇,深刻地影響著台灣的政治走向。
台灣朋友告訴我,如今李登輝的公開身份是“台灣綜合研究院”(簡稱“台綜院”)的名譽董事長。
在台北縣淡水鎮,台灣朋友指著中正東路二段27號那幢新蓋的30層潤泰大樓對我說,李登輝現在的辦公室就在這裏。這座現代化大樓,看上去不比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遜色。
台灣朋友告訴我,李登輝到淡水潤泰大樓“上班”,仍享受台灣地區領導人待遇,有警車開道,而且一路綠燈。按照台灣地區的規定,“部長”有“隨護”(貼身警衛),但是沒有一路綠燈的待遇。
台灣綜合研究院原本在台北市中心南京東路,最近遷往台北淡水中正東路。李登輝對於淡水情有獨鍾,因為他出生於淡水的小鎮三芝,淡水是他的故鄉。
台灣綜合研究院占了那幢新樓的最高的幾個層麵。比如,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在第27層,而第28層和29層是台灣綜合研究院辦公室。第30層是董事長羅吉煊與名譽董事長李登輝兩人的辦公室。此外,在第30層,還設有李登輝紀念圖書館與文物室。
我不明白,作為前台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中央前主席”的李登輝,在“下崗”之後,去處很多,為什麼要去台灣綜合研究院當個名譽董事長呢?
台灣朋友告訴我關於台灣綜合研究院的背景,我才明白其中的奧秘:
台灣綜合研究院原名“馬可多基金會”,下設四個研究所,即經濟、科技、政治社會和國際關係研究所,是台灣島內的民間智庫之一。1994年2月,台灣綜合研究院成立的時候,劉泰英任院長。他原在國民黨中央掌管著國民黨龐大的“黨營事業”,是李登輝的嫡係人馬。劉泰英擔任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達7年之久。台灣綜合研究院的董事長羅吉煊,與李登輝是台灣大學同學,且是球友。正因為這樣,李登輝“退休”之後,在李家後院——“民間色彩”的台灣綜合研究院當名譽董事長,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另外,李登輝還可以借用台灣綜合研究院名譽董事長的名義出訪,進行他的“和平之旅”以及種種“過境外交”。
變化多端的李登輝
李登輝是一個複雜多麵、變化多端的人。
說李登輝變化多端,一點也不過分。
李登輝有著濃厚的“日本情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22歲以前是日本人”。他的日語說得非常流利。他出生在台灣淡水,當時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他從小接受日本教育。18歲時考入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在京都帝國大學求學。
李登輝早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李登輝“保密”了多年的政治秘密。直到他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在1990年被台灣媒體曝光,一度引起轟動。隻是內中的詳情,直至2000年3月李登輝從台灣地區領導人寶座“下崗”之後,才逐漸透露出來。講述詳情的是當年與李登輝在台灣並肩從事地下工作的中共黨員陳炳基,他在2002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才講述了幕後的秘密。
陳炳基後來在中國大陸工作。1996年5月,他獲準從中國大陸前往台灣探親。當時,正值李登輝在台灣地區領導人直接選舉中獲勝,獲得連任,並在5月20日舉行宣誓就職典禮。就在典禮舉行前夕,李登輝得知陳炳基來到台灣,主動約見老朋友,這使陳炳基感到十分意外。李登輝與陳炳基一口氣就談了幾小時。
陳炳基後來回憶說,李登輝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馬克思主義者、日本教師鹽見薰先生以及同學楊廷椅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仔細研讀了日本馬克思主義政論家河上肇所著的《社會主義問題》及馬克思的《資本論》。
1946年,李登輝回到台灣,在台灣大學就讀農業經濟係。他先是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同誌會”,後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台灣共產黨是1928年9月15日成立的。當時台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嚴厲鎮壓共產黨,所以台灣共產黨的成立大會是在上海舉行的。台灣共產黨當時是日本共產黨的台灣支部,而日本共產黨又委托中國共產黨對台灣共產黨給予指導。因此,台灣共產黨受日本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的雙重領導。由於當時的日本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都還處於不成熟的階段,所以台灣共產黨也不成熟。台灣共產黨隻存在了3年。1931年隨著台灣共產黨領導被日本當局一網打盡,台灣共產黨也就不複存在。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台灣回歸中國,中國共產黨在台灣設立了“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從此台灣重新有了共產黨組織。
李登輝在台灣大學認識了陳炳基、李熏山、李蒼降、林如堉,5個人一起研讀馬克思著作,成立了“新民主同誌會”。其實,這時候陳炳基、李熏山已經是中國共產黨在台灣的地下黨員。不過,由於當時從事秘密工作的紀律非常嚴格,陳炳基知道李熏山是中共黨員,而李熏山並不知道陳炳基是中共黨員。李熏山是台灣大學工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當時,李登輝十分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47年1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台北爆發了學生遊行,抗議美軍士兵輪奸北大女學生沈崇的暴行,反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李登輝走在台灣大學遊行隊伍的最前列扛大旗。
緊接著,1947年2月28日,台灣發生國民黨鎮壓台灣民眾的著名的“2·28事件”。李登輝參加了反對國民黨的行動,並負了傷。
經過了多次考驗,1947年10月,由李熏山擔任介紹人,李登輝、李蒼降、林如堉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時李登輝在黨內的直接領導人叫吳克泰。更上一級的領導人叫徐懋德。與李登輝一起工作的還有劉照枝。
隨著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節節敗退,籌劃把台灣作為後退基地,加強了對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打壓。國民黨特務張清杉由於曾經在菲律賓當過車夫,蒙騙了劉照枝,打進了中國共產黨台灣大學地下組織。劉照枝是陳炳基小學同學,也當過車夫。
1948年10月25日,國民黨特務同時前往李熏山、陳炳基、林如堉、劉照枝家抓人。除了陳炳基逃脫之外,李熏山、林如堉、劉照枝被捕。此外,李蒼降後來也被捕。林如堉、李蒼降被國民黨槍決。李熏山被關押多年,在1956年刑滿獲釋。陳炳基則輾轉前往中國大陸。唯一幸免於難的是李登輝。
李登輝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國民黨特務的追捕名單呢?陳炳基說,一是在1948年2月起,李登輝由於與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同誌意見不合,已經不參加中共的活動;二是李熏山、林如堉、劉照枝在被捕之後,都沒有供出李登輝。
陳炳基還回憶了一個重要情節:他在受到特務追捕時,逃到了李登輝的淡水家中。那時候,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非常嚴重,李登輝讓陳炳基在他家閣樓裏躲了一個多星期,逃避了國民黨特務的追捕。正因為這樣,陳炳基後來得以離開台灣,來到中國大陸。
盡管李登輝有驚無險,但是台灣當時正處於蔣介石的政治高壓政策之下,李登輝埋頭於業務,借以躲避國民黨特務的視線。
1951年,在台灣大學擔任助教的李登輝考取“中美基金會”的獎學金,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農業問題,並獲得碩士學位。回到台灣後,李登輝在台灣大學擔任講師,並兼任台灣省農林廳股長。他埋頭於專業,從講師到副教授、教授。1965年,已經42歲的李登輝教授,仍不滿足於自己在專業上的成就,他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及康奈爾大學的聯合獎學金,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68年,45歲的李登輝,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獲得當年美國農業經濟學會的最佳論文獎。
曾經言必稱蔣經國
李登輝回到台灣之後,引起了蔣經國的注意,使李登輝再度從專業走向政治——這一回不是加入中國共產黨,而是加入中國國民黨。
那時候,蔣經國出任台灣“行政院”副院長,力主台灣不能隻是發展工業,而是應該“農工兼蓄”。蔣經國召見了這位有著教授、博士頭銜的農業專家李登輝。
李登輝第一次被蔣經國召見時,隻騎自行車前往,使得蔣經國對他的第一印象極好。在與蔣經國談話時,李登輝從南北朝賈思勰,直到清朝的袁枚,一口氣背了好幾首有關植物的詩詞、典故,表現出在中國文化方麵的修養,使蔣經國非常喜歡。當然,當李登輝談起農業問題,更是行家裏手。這樣,蔣經國多次找李登輝谘詢農業問題。每一回,李登輝總是拿出一大疊剪報、文件,上麵有他閱讀時所畫的記號,他引用諸多數據加以分析,觀點新穎,立論紮實,使蔣經國心悅誠服。再則,李登輝見蔣經國時,畢恭畢敬,總是隻用半個屁股坐在椅子上,半傾著身子向蔣經國彙報,也給蔣經國一種謙虛、忠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