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房地產教父”——孟曉蘇(2 / 3)

1977年恢複高考,改變了孟曉蘇的命運。北京汽車廠教育科喬科長主動為孟曉蘇報了名,並在特長一欄裏填了他發表過的多篇報道,結果他考進了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在孟曉蘇離開北京汽車廠工具分廠之前,萬季飛在那裏加入中國共產黨。

孟曉蘇在北京汽車廠一幹就是10年。回想起在那裏與工人們結下的深情厚誼,孟曉蘇說那是一輩子的財富。

萬裏的第“4.5”個孩子

經曆十年勞動,28歲的孟曉蘇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步入北京大學校門。在未名湖畔的書齋,他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孟曉蘇被同學們選為班長。

他在北大校刊發表《進取者的足跡》,後來被收入《全國大學生優秀作文選》一書,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在1984年4月出版。

孟曉蘇記得,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擊敗南朝鮮(韓國)男排,先是以0∶2落後,卻以3∶2最後獲勝。當天晚上,孟曉蘇和同學們敲盆打碗,點燃掃帚當火把,在校園裏遊行,喊口號,慶賀中國男排的勝利。中文係的一位同學帶頭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引起學生們的共鳴,當晚傳遍了校園,第二天傳遍全國,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孟曉蘇說,正是“振興中華”的偉大理想,激勵著他此後三十多年的忘我奮鬥。

經過4年學習,1982年32歲的孟曉蘇從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畢業。

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通常被分配到各媒體當記者。然而組織上考慮到孟曉蘇是中共黨員,在工廠裏擔任過基層幹部,所以分配他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工作。這一年,孟曉蘇結婚了。32歲,成為孟曉蘇成家立業的年齡。

孟曉蘇以無比興奮的心情走上工作崗位。但是單調的工作很快使他感到乏味。孟曉蘇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工作是負責每天審讀七八份省報,發現這些省報有什麼問題,就寫一份報告。當時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是鄧力群,就依靠孟曉蘇這樣的幾個幹部,監視全國省市自治區的報紙。天天如此,孟曉蘇很快就感到厭倦。

就在這時,國務院副總理萬裏需要秘書。當時萬裏有兩位秘書,即於廉和許守和。於廉便是當今有著“學術超女”之稱的於丹的父親,當時準備調往中華書局擔任領導工作,許守和也要調離升職,這樣萬裏需要增配新的秘書。

孟曉蘇能夠成為萬裏秘書,其中原因之一,當然由於在北京汽車廠當工人時,孟曉蘇與萬裏的第三個兒子萬季飛是“工友”。當時孟曉蘇就到過位於北京後海的萬家四合院,並認識萬裏;原因之二,是孟曉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有文字功底;還有一個原因,是孟曉蘇意想不到的。那是在1981年,孟曉蘇的父親年僅52歲,卻被查出肝癌晚期,醫生說隻能活3個月。當時尚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孟曉蘇,得知醫生的話,如同五雷轟頂,萬箭穿心。他在醫院裏陪護父親。父親的生命延至9個月,才終於撒手人寰。萬裏向來重孝道,聽說孟曉蘇孝順,願意選用他擔任秘書。

然而要進入中南海工作,孟曉蘇必須過政審關,即所謂查三代。孟曉蘇和他的父親都是中共黨員,政審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孟曉蘇的祖父是國民黨少將。按照規定,孟曉蘇的政審過不了關。所幸當時胡啟立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看了孟曉蘇的材料,說這是一位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感情的知識分子,可以進中南海工作。就這樣,孟曉蘇來到中南海的國務院副總理萬裏的辦公室,成為萬裏的秘書。

孟曉蘇在萬裏身邊工作了7年半。萬裏跟孟曉蘇相處非常融洽。萬裏有5個子女,孟曉蘇的年紀小於萬裏第四個孩子萬季飛,大於第五個孩子萬曉武,用孟曉蘇的話來說,他成了萬裏的第“4.5”個孩子。

在中南海的日日夜夜

孟曉蘇一生中有兩位恩師、導師,第一位就是萬裏。

萬裏是鄧小平手下的改革大將。當時,萬裏正處於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孟曉蘇在萬裏身邊非常忙碌,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即便在妻子生小孩時,他都沒法在醫院照料。

萬裏是排名第一的國務院副總理,工作範圍涉及工業、農業、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等方方麵麵。這使孟曉蘇的視野一下子猛然擴大,從宏觀的層麵了解國家,如同從高處俯視整個中國。

孟曉蘇說,萬裏是思維敏捷、辦事幹脆的實幹家。除了重要場合的講話、文章由專門的起草小組起草之外,萬裏講話幾乎不勞秘書起草,他總是自己寫一個簡單的提綱,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萬裏出口成章,他的講話記錄稿稍一整理,便是一篇層次分明、論點清晰的好文章。孟曉蘇經常聽萬裏在各種場合的講話,有時候為萬裏整理講話稿,每一次都使孟曉蘇受益。

萬裏非常注重到第一線調查研究。他經常輕車簡從,帶著秘書到全國各地了解第一手的情況。孟曉蘇也隨著萬裏走遍華夏大地,使他對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有了全麵的了解。

孟曉蘇記得,1983年7月31日夜,陝西省南部漢江邊的安康縣城遭到洪水的毀滅性摧毀,震驚了中南海。萬裏副總理與李鵬副總理一起率11位部長乘坐專列趕赴安康,緊急處理這一特大災害。

1984年2月9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病逝於莫斯科。當時中蘇兩黨正處於互不來往的特殊時期。鄧小平決定派出以國務院副總理萬裏為團長的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吊唁。孟曉蘇陪同萬裏飛往莫斯科,目擊與協助萬裏巧妙處理敏感的中蘇關係。

1987年5月6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爆發特大森林火災。萬裏主持這起特大森林火災的救援工作。孟曉蘇陪同萬裏飛往大興安嶺。

萬裏前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視察,孟曉蘇也得以領略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特殊風情。

1988年4月13日,萬裏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孟曉蘇也隨之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裏的秘書,從中南海遷往人民大會堂辦公。

最令孟曉蘇難忘的是,1989年5月12日至5月23日,他隨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裏訪問加拿大、美國。當時正值“八九政治風波”前夜,國內形勢緊張。孟曉蘇親曆了萬裏委員長在美加訪問的全程,並因病於5月25日淩晨3時提前回國到達上海。

孟曉蘇記得,5月23日下午,美國總統布什在華盛頓會見萬裏委員長。萬裏原定6月1日結束訪美,但是在與布什總統會見之後,萬裏的轎車就直奔華盛頓國際機場,提前回國。萬裏專機在25日淩晨3時到達上海時,當時的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市長朱鎔基以及從北京專程趕來的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丁關根、萬裏之子萬季飛等到機場迎接。萬裏在上海入住西郊賓館之後,孟曉蘇乘回程專機先回北京,於25日清晨到達,隨即按照萬裏的意見向中央彙報相關的出訪情況。隨後萬裏在5月31日乘坐專機飛回處於非常時刻的北京。6月4日就發生了眾所周知的“八九政治風波”……

在萬裏身邊工作的日子,使孟曉蘇對中國的政治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在高層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這為日後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為李克強、李源潮的同學

孔子在《禮記·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孟曉蘇在萬裏身邊工作那麼多年,深感自己學識之不足。

1988年9月,征得萬裏的同意,孟曉蘇報考北大經濟學碩士研究生。38歲的孟曉蘇再次步入北京大學,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蕭灼基、劉方棫三位教授,攻讀經濟學科。

厲以寧教授成為孟曉蘇的第二位恩師。孟曉蘇說,“師從厲以寧先生,實可謂三生有幸。他於我而言,是亦師亦友的兩者關係。我還記得當萬裏委員長得知厲以寧先生明確答應接受我為其弟子時,顯得非常高興,對我說:‘你的這位老師非常了不起,好好學。’我說:‘我的老師有兩位,一位是厲教授,一位是您。’他老人家聽後開心地笑了。”

孟曉蘇回憶說,“與我同時拜入這幾位著名教授門下的,還有兩位同學,一位是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全國青聯副主席的李克強;一位是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源潮。另外還有一位,叫張煒,曾任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當胡啟立擔任天津市市長時,他隨胡啟立去天津擔任共青團天津市委書記、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八九政治風波’後他去了英國,在劍橋大學中國經濟中心擔任教授。當時我們就讀的是北大經濟係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也就是後來的光華管理學院。”

孟曉蘇說,“能考上北大研究生是很不容易的,備考的那一個多月,我夜以繼日地複習功課,掉了五斤的體重。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考試成績優異,特別是在論述題上比應屆本科畢業生寫的內容豐富”。孟曉蘇還說“那時還沒有在職研究生一說,我們幾人都是教育部有編製和費用學校裏有宿舍的在校研究生”。

孟曉蘇前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於1991年初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孟曉蘇的碩士論文題為《試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孟曉蘇說,這篇論文是在厲以寧和劉方棫導師指導下,集多年在國務院親曆經濟改革決策的積累,在這篇碩士論文中主張“要明確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駁斥了某些“左派”文章,諸如“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奇談怪論。孟曉蘇在論文中指出,改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現在改革已經進入沒有多少石頭可摸的深水區,沒有理論指導,就難以到達勝利的彼岸。”

厲以寧教授對孟曉蘇的這篇論文比較滿意。在碩士答辯上通過以後,孟曉蘇的論文全文發表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管理世界》雜誌1991年第2期上,標題刪去了“試論”,改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

厲以寧教授還決定把孟曉蘇、李克強、李源潮三位學生的碩士論文結集出版,這便是前麵提及的《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書中收入李克強的碩士論文《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李克強的論文題目,是蕭灼基教授出的。李克強挑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說,主張發展農村工業化,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李源潮的碩士論文題為《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主張進行生產組合方式的創新,推動我國企業組織結構和國民經濟管理形式的重新構造。厲以寧教授則寫了《企業改革——經濟改革的主線》、《從企業承包製向股份製的轉變》等章。厲以寧教授在“結束語”中指出,“改革是不可逆轉的”。“在深化改革中穩定經濟。改革將給人們帶來信心,帶來希望。我們隻能有這種設想,也必須做出這種選擇。”

出乎意料,孟曉蘇的碩士論文引起了激烈爭論以至批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1年第8期《真理的追求》雜誌以頭條地位發表了該刊副總編輯吳建國的長篇文章《關於當前改革問題之我見》,批判孟曉蘇“市場取向的改革”,稱“市場經濟分明是要複辟資本主義”,是“要把中國拖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去”。這篇文章還宣稱,不能忌言“姓資姓社”,認為這是“在極力抹煞兩種改革觀的分野”。文章責問道:“這是醉話還是囈語?”“想想吧,誰會為你叫好!”

《人民日報》在1991年9月2日第五版摘要轉載了這篇文章,而且在頭版頭條配發了題為《要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社論。在9月1日晚上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了內容提要。當晚就有中共高層領導致電中共中央宣傳部,要求刪除對於忌言“姓資姓社”的批判。果真,翌日《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中就刪去了那一段,但第五版的文章摘要中並沒有刪除。

就在這個時候,厲以寧教授問孟曉蘇:“被《真理的追求》雜誌上那篇文章批判的4個觀點,有幾個是你的?”孟曉蘇回答說,有3個是他的。厲教授又問,那第四個被批判的觀點是誰的?他所指就是“不要先問姓社姓資”,亦即忌言“姓資姓社”,孟曉蘇如實稟告,“我不知道批的是誰。”

後來才知道,“不要先問姓社姓資”出自鄧小平1990年初在上海的一次重要談話!也就是說,《真理的追求》的長文,竟然批到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頭上!

兩個月後,鄧小平踏上南巡之路,四個月後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到底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他不僅再次強調“不要先問姓社姓資”,而且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論斷。孟曉蘇欣慰地說,“我在碩士論文中所提出和堅持的走向市場經濟的觀點,終於被中央采納,後來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