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世界上最大的沙島——崇明縣(三)(1 / 1)

砥柱中流

崇明島雄峙長江入海口,為上海、江蘇等地之天然屏障,長江之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明初以來,崇明島就成為長江口的一處古戰場。清兩江總督曾國藩在《蘇省輿圖略》中說:“崇明砥柱中流,眾沙環拱……以南駐水師於吳淞口,中駐水師於崇明,境以西為長江萬裏,荊襄江鎮借崇為關鍵焉;境以東通外洋諸國,視崇為門徑焉。是以崇之險要甲於他邑……”

崇明島上主要城鎮有堡鎮。起源於明末清初,為崇明島北部重鎮,昔日在此築有炮台。此外,還有作為崇明縣首府的城橋鎮以及廟鎮等。相傳廟鎮起源於宋朝,位於城橋鎮西北約10公裏處,為崇明西部重鎮。崇明島和長江口其他7個島嶼,構成長江之咽喉,形勢險要,曆次倭寇入侵附近沿海地區時,也多在此盤踞。明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倭寇經常出沒海島,侵掠崇明,太倉指揮戴德率兵出洋剿捕,俘倭寇92人及一批兵器和舟船。上奏清廷後,戴德被升為都指揮,並派使祭東海之神。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十月,倭寇遭到官軍打擊而東逃後,江南一時比較安寧,但崇明島南沙卻尚泊有幾百名倭寇,因船遭破壞而留置島上未及逃去。參將湯克寬及僉事任環留兵駐守,經多日戰鬥不能攻克。這時,湯克寬又從別地調來軍隊繼續進攻,仍然戰敗,並損失官兵400餘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寇從嘉興向東搶掠,入海來到崇明島,乘夜襲擊,知縣唐一岑率領軍民奮戰,擊退了進攻的敵人。

五月間,倭寇又來夜襲,因有奸細開城門迎敵,唐一岑倉促應戰。他在巷戰中連殺幾名倭寇,唐一岑身受重傷倭寇,鼓舞了戰鬥士氣,軍民奮起,驅敵出城,但唐一岑身受重傷而犧牲。他的遺體初葬於平洋沙城西南,後因海水浸蝕,清初移葬於蟠龍鎮。400年來,人民崇敬這位英勇的愛國知縣,曾多次為其整修墓地。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揮師北伐,進抵長江口時,也是從崇明島進入長江的,並連克長江下遊的20多座縣城,攻入瓜州、鎮江,直逼南京城下,給清軍以很大打擊和威脅。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崇明島曾是敵我反複爭奪的要地。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江蘇省政府主席丁治盤等許多國民黨軍政官員,都是由崇明島港乘船逃往台灣的。

新中國誕生以來,崇明島已建設成為我東海前哨的鋼鐵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