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福建第一大島——平潭縣(1 / 3)

不到平潭島,不知山水奇!以往隻聽說蓬萊島上,曾出現虛無縹渺的仙山仙閣,卻不知道福建的平潭島,也不止一次出現海市蜃樓。縣誌就記載過出現海市蜃樓的情景。我沒有這種眼福,那天來平潭島,沒有見到海上虛幻的仙境。隻見長著密密相思樹和叢叢黃花的岩壁間,展現一片青石砌成的新樓房,島上雞犬相聞,炊煙嫋嫋,四周白浪滔滔,好象是從海裏浮起來的世外仙境,登上平潭島,仿佛進入另一個天地。

海中三目

平潭島位於閩江口南側,麵對東海,是福建沿海第一大島。它的麵積245.7平方公裏,周圍還有120多個大小島嶼,與台灣的澎湖、廣東的南澳形成了“海中三目”。

平潭島的形狀如壇,故又稱海壇島。它東南平坦,西北高聳,島上多雲氣,故又名東嵐山,亦稱嵐島。嵐,是山林中的嫋嫋霧氣,詩雲:“瀑布杉鬆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所以,嵐島的名字就很有魅力。

嵐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比較可考的是:唐朝時為牧馬的地方,宋朝時允許百姓上島開墾,人口漸漸增多。清朝時仍作開發地區。1911年才把它從福清縣管轄下分出來的,建立平潭縣。

平潭島是由許多沙攔聯起來的島連島。周圍是由花崗岩組成的數十米至百餘米的丘陵,中央是一片由砂質組成的平原。島東北部的君山海拔456米。平潭島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岬角,多海灣。島西部的平潭灣,是一個避風良港。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曾以此灣為海軍基地,抗擊當時入侵的日本海寇。如今,很多海灣已被沙堤攔阻,成為瀉湖。由於受到風和海浪的侵蝕,海濱堆積了大量的鐵砂和石英砂,有的岩石麵上留有海浪侵蝕的痕跡——海蝕崖和海蝕柱,這些都是平潭島滄海桑田變遷的見證。

湖光山色

平潭島上最使人流連忘返的還要數“三十六膠湖”。島上部隊的同誌或是老鄉總是對我說:“去看看三十六膠湖吧,島上老輩人早流傳著一句話:‘不看湖,枉進島’哩!”

說到湖,我腦海中浮現出長廊拱衛,壽山倒影,四季飄蕩著歡歌笑語的昆明湖,柳絲搖曳,彩舟如雲,“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湖,還有煙波浩淼、水天一色的八百裏洞庭,雪山環抱、魚肥草盛的納木湖……可是,在這海濤環繞,麵積不到300平方公裏的海島上,卻有如此令人稱道的湖,確實是沒有想到的。

三十六膠湖在平潭島南的北厝海濱,是島上最大的淡水湖。當我們乘坐的汽車穿過平潭島正中的瑞嶺山口,沿新修的石子公路拐向正南,一股清風立刻從車窗撲進來。再往前走,穿過一個村莊和大片平展展的稻田,司機把車停在一幢用石條壘起的小樓前。這是三十六膠湖管理處的駐地。管理處的同誌熱情地帶領我們繞過一個長滿野草、鮮花的小山包,爬上一塊突兀挺立的岩頂。這時,眼前立即出現一幅大自然妙手繪製的巨幅山水畫:在陽光普照下,清亮碧綠的湖水從腳下一直伸向遠方。湖麵微波漣漪,漂漂蕩蕩,湖鴨成群,使整個湖麵喧騰異常。湖的北麵是如銀蛇環舞的瑞嶺山,湖的西麵是默默靜臥的大、小龜山,湖南是大片的鬆樹林,湖東是奇石雲集的風動山。這些山、嶺、溝、壑,爭相把自己“手腳”伸進湖裏,構成了遼闊、曲折、深邃的美景。

據說明代以前,這裏的湖濱還是昔日的海岸,直到現在,湖的一麵與海水之間也隻相隔裏許寬的沙洲,洲上飄拂著柔如馬尾的木麻黃林帶,但海水從不浸入。湖的其餘三麵為山丘攬抱,湖岸依山曲折,多角多邊形成,整個湖麵猶如一個巨大的海星,伸出條條觸手直探岩壁。麵麵坡上都可見到體態方圓不等、色澤濃淡不一的累累巨石,自上而下,錯落有致。有的合抱於山腰,有的推拒於水邊,也有的奮然致入湖心,聚成筒狀、蘑菇狀、桔瓣狀的礁嶼,成了水鳥棲息之所。清乾隆時曾在湖島上建過龍王宮。島上怪石崢嶸,青藤絡翠,上刻有“神龍”二字。傳說古時有一條神龍飛經此處,痛飲甘泉,樂不思歸,幹脆當起龍王來了。就在這三十六膠湖畔,有不少居民的家屬至今還在台灣,據說那裏也有以“北厝”命名的街道。當淒聲如潤如訴之時,或圓月當空之夜,北厝街上想北厝,諒必會深深懷戀此間的一草一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