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湖管理處的同誌對我說:“三十六膠湖與杭州西湖、北京昆明湖不同,完全是島上的山泉彙集而成。全湖麵積達2400畝、水深11—16米。島上山泉清沏、水源充足,由於平潭島恰居福建海中部,扼守著台灣海峽北口,傳說當年鑒真和尚東渡、三寶太監出洋,都曾在這兒停船裝水,所以三十六膠湖又有“龍潭”的美稱。膠湖管理處的同誌指著湖心的兩個小島:“那前邊大點的是龍頭,後邊小點的是龍尾。龍頭島上奇石堆壘,四周清泉噴湧;龍尾島上,白沙出水,終年綠荊覆蓋。
這龍頭、龍尾可是三十六膠湖上的一絕哩”。說著,他領我們乘上湖邊的機動船,直向龍頭島駛去。很快我們來到龍頭“腳下”,兩尊巨石拔地而起,恰似龍角,故稱龍角岩,與龍角岩緊挨的是酷似龍頭的龍頭岩。由於自然風化,龍頭岩上有兩塊明顯的凹陷,猶如昂首巨龍睜圓了兩隻眼睛,使人一下子感到這隻靜臥在湖心的蒼龍,正鼓勁運氣,潛身翹尾,隨時準備騰飛。管理處的同誌還告訴我,在朝曦暮靄之中,龍頭島常有雲遮霧罩,在霧中看龍頭,愈顯得雄偉、生動,別有一番風韻,隻可惜我們去時正值中午,沒有領略到這個霧龍奇觀。
從龍頭島走下來,乘船一直向東,隻見風動山頂一塊巨石挺立在山顛懸崖之上。待船剛一靠岸,我們急匆匆地向山頂爬去,到眼前一看,一塊風動石,足有五六米高。刮大風時,石頭還微微晃動。據說,管理處五個小夥子曾試著用木杠橇了半天,五根碗口粗的木杠全斷了,但這風動石紋絲未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妙不可言。站在風動石上,隻見四周湖光山色,千姿百態,十分動人。在正西的大龜山的山腰上,一隻巨龜昂首向上,艱難地向山頂爬去。這隻龜爬行的時間也許有幾萬年了,還未到山頂,它可仍不灰心,仍向山頂爬去。大龜山下的小龜山,則象一隻剛爬出水麵的烏龜,高昂的頭,寬大的背,四肢卻還在湖水裏,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聽膠湖管理處的同誌說,巧得很,1963年正是在小龜山下的湖水裏捕到過一隻真正的大龜,體重有30多公斤哩。
過去,三十六膠湖缺乏管理,許多人在湖山上隨意采石、淘砂、破壞了不少風景點,湖麵也荒蕪著,水草長了一層又一層。1958年,在平潭縣政府領導下,成立了三十六膠湖管理處,保護山石、開發水麵,先後在湖中放養了300萬尾鯉、鰱、青、草等主要淡水魚苗;還修建了供水站、引水渠。現在,島上漁港碼頭、城鎮居民、工廠企業的用水全由三十六膠湖供水站供給。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和關於台灣回歸祖國的九條建議以來,來島停靠的台灣漁船成倍增加。船上的台灣同胞上島,總是要到三十六膠湖看一看,臨走還要裝上一瓶水,說要帶回台灣,讓台灣父老喝口大陸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