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島三絕
據平潭島上介紹,嵐島有三絕:沙、石、風。
平潭島有四千公頃沙灘,沙丘,其中最有經濟價值的要算竹嶼沙區。它長約15公裏,寬約1公裏,呈狹長帶形,海沙厚度為18至25米。由於天長日久的風選浪淘,使這大片海沙成為全國統一標定水泥質量的基準材料。據統計,這裏的海沙,能提取標準砂200萬噸,可供全國五千多家水泥廠使用二百多年。
平潭島上曾有“狂風過處黃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的事。如今,平潭人積極開發沙灘、沙丘資源,變沙為寶。這裏有國內首屈一指的標準砂廠,職工們對海沙嚴格篩選、加工,使之成為我國許多工業門類不可缺少的標準砂。國家標準總局規定“全國水泥強度的標準檢驗,必須統一使用這種標準砂”。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所有建材單位和大小水泥廠,確定所生產的各種水泥型號,按國家規定均需采用平潭出產的標準砂。標準砂廠為全國各地化工、石油、製藥、機械、軍工等行業提供大批過濾砂、玻璃砂、壓裂砂、模型砂。
這裏一年四季幾乎終日刮風,8級以上的大風達80至110多天。因此平潭也是有名的“風庫”,風是用之不竭的能源。現在,在這個島的風力要衝地段,已建起了5座風力發電站。其中一座裝機容量為150千瓦,已運轉發電1480小時;另一座裝機容量為55千瓦,已發電1100小時。
在島上逗留期間,每當靜處一室,凝視遠近千姿百態的山石,叮叮當當此起彼落的采石聲便隨之傳入耳際。采石聲終年不斷,自然由於石頭多,但石頭多並非嵐島特點,嵐島山石之奇,在於“觀者可以悟陵穀變遷之跡”。若千萬年以前,這裏還沉淪海底。大約五千萬年前,才成為出海麵的島嶼,以後泥沙堆積,滄海桑田,片塊相連,逐漸形成現在的模樣。島北海拔四百餘米的君山頂岩石上曾有一牡蠣結成的“大牡蠣房”,便是佐證。被海水衝蝕而成的石景比比皆是:兩石如帆,並峙海中,迎風鬥浪,名“鬥洋石帆”;重達數噸,迎風搖晁而千年不墜,名“風動石”、“指動石”;矗立山巔如同一麵大青銅鏡的“明鏡石”與亭亭玉立海邊的“美人礁”遙遙相對,又構成“美女照鏡”的勝景。如果你登攀君山二三百米高處,還可以看到山間成百上千的黑色巨石,在輕紗般的霧氣中若隱若現,森森然如城堡,翹翹者如戰馬,高鋸兀立者如將帥振臂高呼,蜂擁交迭者如士卒爭相拚殺,形成一組巧奪天工的雕塑群像。
然而,嵐島的奇山怪石何止是供人觀賞,它正在為社會主義建設填基壘牆。采石聲也不似過去零落單調,它山山交響,成了歌頌繁榮興旺的樂章。這,恐怕是身在台灣的嵐島人所難以臆想的。正是用一釺一鑿采下來的石條、石方,建起了一排排富有特色的青石樓房。當年塵土飛揚、百業雕零的街道,如今商店、醫院、工廠櫛比鱗次。也正是用就地取材的石方,建起了現代化的大型導航台,由此發出的定向電波晝夜不斷,供來往台灣海峽的中外船舶定位指向。竹嶼口圍堵工程早於1962年竣工,寬闊的攔海石堤長達1190米,堤內增加土地麵積14000畝。堤處船隻如梭,貿易興旺。至於居民新建的樓房,更是村村皆是,有的剛打好地基豎起石柱石框,慶賀奠基的大紅彩旗迎風飄拂,嵐島的一石、一砂都在為祖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