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東經117度25分,北緯23度42分,在蔚藍色海水中,漂浮著一個不規則的五角形小島,像偶爾飄落的一片楓葉,像倒映水中的一顆星鬥,像翩翩欲飛的一隻蝴蝶。
當我踏上它的土地,才知道它很大,有194平方公裏的麵積,141公裏的海岸線。據說,數萬年前這裏是一片汪洋,後來地殼變動,從海裏托起了礁石土丘——島嶼形成了。因為形狀像隻蝴蝶,所以人們稱它蝶島,正式名字叫東山島,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1985年2月,中央批準東山縣為沿海經濟開發區之一。從這裏距香港210海裏,距台灣高雄110海裏,距澎湖98海裏,水上航線與東南亞各國四通八達。在中國打開窗口、麵向世界的今天,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東山成為天之驕子、海上明珠。
我從北京出發,時屆初冬,香山紅葉已經凋零。而東山迎接我的卻是和煦的海風,溫暖的沙灘,蒼翠的叢林,斑斕的鮮花。登臨縱目,看白帆點點,聽濤聲陣陣,漁歌互答,我被海島所陶醉。佇立海岸,凝望長620米、寬17米、高16米的八尺門海堤,威武雄壯,氣概非凡。
自古天塹,已變通途,一道坦坦蕩蕩的長堤扼住大海的咽喉,把東山與大陸連為一體,將孤島變為半島,驅車而過,隻在須臾之間。
木 麻 黃
進入東山島,滿眼都是蔥翠的綠色。雄偉的木麻黃,挺立著筆直的主幹,拂動著孔雀羽毛般的綠葉,一排排伸向遠方,連成幾十公裏的“綠色長城”。走在公路上,兩旁的樹木扶搖相接,綠蔭如蓋,路麵上幾乎不漏陽光。木麻黃保持了水土,改變了氣候,海風吹來,纖塵不起,給人帶來了爽心的清涼和馨香。木麻黃捷足先登,日本銀樺、法國梧桐、美國濕地鬆和當地的楷杷、荔枝、柑桔、桃李、香蕉……也紮根東山,漫山遍野,綠樹成蔭,花果飄香,連鼓浪嶼也根本不能與之媲美了。
這裏,到處都生長著木麻黃,到處都生長著相思樹,到處都長著與台風和飛沙抗爭的生命,到處都生長著與海峽那邊夢繞魂牽的思念。
東山人告訴我,昔日的東山島,400多座山頭,全都是光禿禿的,3萬多畝沙灘,全部是赤裸裸的。每當刮起大風,飛沙彌漫,仿佛撒哈拉大沙漠刮到這裏來了,天和地一片混濁。據舊縣誌記載,近百年來,被飛沙淹沒了13個村莊,千餘座民房,2萬多畝農田……終於,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人們在沙灘上栽活了幾株木麻黃,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展示了征服風沙的前景。於是,一條條綠色的林帶出現了,一片片綠色的林海出現了,肆虐的風沙終於匍匐在木麻黃的腳下。今日東山島,已經被人們譽為“東海綠洲”了。
在赤山林場,當我登上了望塔,望著由一株株木麻黃組成的林帶、林海,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木麻黃,像白楊樹一樣挺立著,它沒有肥厚闊綽的葉片,不會遮攔本應該是屬於小草的陽光,不會憑借著風把自己擺得嘩嘩作響。它的針葉像須發一樣蓬蓬鬆鬆,比馬尾鬆更像馬尾,好像是為了挑破那些鼓鼓囊囊的風而存在。它的縱向的主根並不是紮得很深的,似乎於這塊古老的土地沒有太多的希求。它把橫向的根須向四周伸展,緊緊地抓住那些鬆散的、飄忽不定的、流離失所的、隨風飛揚的沙礫,把它們凝聚成一個整體。狂怒的風刮不倒它。流動的沙埋不住它。鹹澀的海腥味腐蝕不了它。它就像是東山島的脊梁!它就是東山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