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起飛的“蝶島”——東山縣(一)(2 / 3)

據說,在海峽那邊,在澎湖列島和台灣島的沙灘上,也生長著這種木麻黃呢!就像台風卷走飛沙一樣,東山島人也曾大量漂洋過海。這裏的僑胞遍布東南亞各國。東山島與台灣島一衣帶水,兩島同宗共祖,淵源深長。當年鄭成功率戰船進發台灣,無數東山兒隨同前往。在城關鎮關帝廟的石碑上,也記載著台灣各界人士捐資修建武廟的名字和金額。1950年初,國民黨從大陸敗退時,數千名男丁被席卷到了台灣,其中絕大多數在那邊成家立業,像木麻黃一樣頑強地紮下了根,而留給東山島的,則是相思樹下望眼欲穿的思念。

如今,東山島上建立了台灣同胞接待站。澎湖列島和台灣島的漁民常常來此避風或是做生意。不少東山籍的人也偷偷來島上觀光。他們欣喜地看到,東山島變綠了,變美了……

風動石

島上有奇石,名曰:“風動石”,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自然不可不看。從城關東門外海濱,經過戚繼光抗倭的古城牆,往左登釣鼇台,複行數十步,“奇石”便突兀立於麵前。這塊巨石立於海邊的危崖上,以其奇,以其險,以其大而令世人稱絕。它3米多高,1米多寬,上尖底圓,狀如仙桃,在石盤的邊緣,著地處僅方寸而已,外側尚在石盤之外,淩空欲飛,極似小兒信手將一玩物於桌上滾動,滾至極限,將落未落,卻又巋然不動。令人欲伸手扶持!扶是不必扶的,它金雞獨立,穩如泰山久矣。縱使落墜,也是無法扶的,重達200噸的巨石,如滾將下來,慢說一隻凡人的手臂,便是千軍萬馬,也難以抵擋。問及它的曆史,悠久得無人知曉它“出生”的準確年代。陪同者說早在新石器時代此島便有我們的先人居住,想必他們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之餘就反複觀賞這天然奇景了。

佇立石旁,伸手摩娑著這“蝶島”奇珠,猜不透它的年齡,探不清它的秘密。它像一位緘默的曆史老人,在此閉目閑坐了千千萬萬個世紀。也許它是天外飛來的一塊隕石,不偏不倚地落在這塊風水寶地,安家落戶不走了;也許是遠古時代的藝術家忽然產生創作衝動,喊著“杭唷杭唷”的號子,為遙遠的後代子孫留下這紀念碑式的雕塑。現代的建築師、數學家是無法計算“鬼斧神工”的,隻能望石興歎!

巨石雖重,然風可以動之。據說每當海上風起,它便作“搖搖欲墜”狀,風息之後,複歸靜止。可惜我們登臨之時,浪靜風平,此石不動聲色。陪同者則說不妨,人仰臥於石下,以足蹬之,亦可動。說罷,便仰臥於地,用雙腳蹬石,巨石果真微微搖晃,爾後又絲紋不動。我自己也一試足力,雖然毫不費力,誠可謂“舉重若輕”,連自己都難以置信!“風動石”,已經顫動了千百年,但無論海嘯地震,它始終不傾不倒,永遠眷戀著腳下的大地。

陪同者又告訴我,當年侵華日寇欲毀此石,曾用兩艘戰艦係上鐵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未能將它移動寸分。聞此,使人不禁產生一種崇高的敬意:壯哉“風動石”,吾風可動,吾人可動,而不為寇動,凜凜然大節,中華民族一山一石皆有此無上尊嚴!

出奇石處,更有奇人。“風動石”邊,長眠著民族英雄黃道周的英靈,黃道周的名字赫然刻於石上。這位明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民族英雄的出生地也就在奇石附近。1585年黃道周誕生前夕,其母夢見“風動石”離開石崖墜入懷中,夢已,黃道周呱呱落地,奇石的精靈化作了東山奇男兒。是年,石旁生出一株荔枝樹。10年後,黃道周進學,此樹碩果累累,白如雪,甘似密,且有一股翰墨清香,故獲“翰墨香”之名,列為閩中佳品之一。天啟二年,黃道周得中進士,跨入仕途,他為官清正,敢諍敢諫,憂國憂民,終遭放逐。崇禎十七年,北京陷落,黃道周以花甲之年,自請行動,出關抗清,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迭經威脅利誘,英勇不屈,隆武二年三月五日,慷慨就義於南京東華門外。噩耗傳來,大海為之鳴咽,東山為之悲摧,颶風呼嘯,驚濤裂岸,“風動石”顫栗搖動,石旁荔枝亦隨之焦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