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起飛的“蝶島”——東山縣(一)(3 / 3)

彈指數百年過去,“風動石”仍然屹立石崖,黃道周的英名與“風動石”同在。今天,“風動石”已成為東山島的標誌,黃道周已奉為東山人的先哲。

關帝廟

我漫步在東山島城關鎮上,偶爾一眷敞門當街的堂屋,驚訝地發現正中牆壁上供奉的都是氣宇軒昂的美髯公關雲長。莫非該島的居民都是關氏後裔?

陪同者對我說,東山人在外一律自報家門姓“關”。咦,這倒奇了!我懷著滿腹狐疑走進了一座關帝廟。廟門上有一對聯:“山島霧收舒正氣,海門日出照精忠”。正氣和精忠,關雲長都有。鹹豐皇帝禦筆親書“萬世人極”,高懸於廳堂正中。難怪東山百姓把關雲長奉若神明了。這座有500多年曆史的古廟,依山而築,石柱擎天,飛簷鬥拱,木雕石刻。廟門有兩柱直立,四柱傾斜,台風地震,曆百年而不倒。真是人也精忠,石柱也精忠。還有一根雕了金龍的擋門棍橫於石門當中,也是盡著“精忠”,遊人香客隻能由帝門入內。

有趣兒的是宮前灣那座媽祖廟。美麗賢淑以孝順著稱的漁家女“媽姐”林默娘,則“晉升”當“天妃”,或稱“天後”。據記載,康熙皇帝玄燁的確有此一封,還為宮前灣的天後宮親筆題了匾額。那是因為清代康熙二十二年,300艘戰艦載2萬名明兵亮甲的水師,從這兒誓師拉開戰陣,揚帆遠出大海。東山島東去台灣百多海裏,艦隊此行一舉統一了台灣。當時的艦隊統帥施琅曾向康熙皇帝奏報,艦隊出師時禱告了林默娘,是林默娘神助了這一次海上進軍的勝利,怪不得整個兒東南沿海乃東南亞漢文化圈的所及,漁軍和沿海居民都相當虔誠地信奉媽祖林默娘!

在東山島,還有一座高不足1米、廣不足三圍的小小的白色的廟宇,以經年不斷的香火擁著一個厚重的陶缶。缶裏盛著的,是根根無主骨殖。

香不多,細細的,三兩根。廟宇儉約平樸,無飛簷、無神座、無問卦求的香案、無廣積善德的篋櫝,隻在一片喧鬧的濤聲中,繚繞著一絲青煙,尉籍著享受祭奠的主人——灰白色的泛著海的青光的無主骨殖。

“公?”,廟楣上這樣寫著。這是一個康熙字典上都沒有的字,書它的人也許想說甕,卻苦於寫不出。然而他正確無誤地標上了“公”。公,在一個偏遠嶺寂的小島,在一群純樸寬厚的漁民手中,還原了它博大的內涵。不用權勢,不要補報,生前未受恩義,身後不求還報,這兒是公?,所有顛沛流離於萬頃波濤的孤魂,都能在這實實在在安放著的、厚重的陶缶裏,得到同為人類的庇護。

銅山古城

在東山島,還聳立著這樣一座英武的曆史古城。

花崗岩石砌成的古城,屹立海岸,蜿蜒如盤;一覽海天的雙頂亭,神氣凜然。登臨古城,撫石細覽,使人感覺仿佛打開了一軸悠悠曆史的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