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起飛的“蝶島”——東山縣(二)(1 / 3)

銅山古城,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間。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倭寇騷擾,派了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築城建寨。史載:周德興那一年親臨東山島,選擇要地,征調民工,臨海砌石,環山建城,建置了水寨,並從依傍的銅缽、東山兩個村名中各取一字,合為“銅山”城。一時,它與福寧的烽火、連江的水亭、興化的南日、泉州的梧嶼,聯成全閩捍疆的五大水寨。漫步在古城牆上,當地老東山給我講述了一幕幕威武不屈的壯事:

嘉靖26年,戚繼光率領義烏兵進閩剿倭,在這裏設立浙兵營,親自指揮宮前灣一役。崇禎七年,荷蘭侵略者第二次來侵犯東山島,巡按使路振飛、大帥徐一鳴在銅山海麵連續兩戰荷蘭帝國的東印艦隊。特別是到了隆武二年,鄭成功興師抗清,銅山古城便是根據地之一。他在這裏造船練兵,籌糧募餉,發展抗清義軍,一直堅持了18年之久。後來,東征收複台灣後,鄭成功還以銅山古城為抗清前哨,派出鄭經駐守。聽著,聽著,我們拾級而上,仿佛耳聞戚家軍紛遝的腳步聲;登台遠眺,仿佛還望得見舳艫麋集的鄭成功東進台灣的征帆。古往今來,千秋興亡,屹立於世的中華民族,湧現出多少傑出的英雄人物!此古城可為一曆史見證。據說,為紀念戚繼光平倭功績,銅山人民還保留仿製戚家軍行軍幹糧式樣的餅——“繼光餅”,每年立春以後上市。那種餅中間有孔,可以穿線,可惜我來的不是時候,未得一嚐。

矽砂礦

生產場所可視作風景者甚少,而采礦場入上景者尤為罕見。我看過不少礦山,其自然地貌大多遭無情的破壞。施以炮藥分割,機鑿洞穿,無論其山川形勢,苟有利即竭地取之。待資源殆盡終棄而去時,已是支離破碎,滿目瘡痍,風景盡殺矣!

而獨有東山島的矽砂礦與眾不同。沙,無處不見的沙,構成東山島特殊的自然景觀。多少年來一直被人詛咒的東山砂,也是一種灘頭沙。然而,地質勘探的結果證明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這裏矽砂礦區總儲量達2億多噸,而且化學成分優良,含矽量達到97%以上,粒度均勻適中,表麵平整光滑,外觀純淨,雜質很少,不用篩選就能直接製造高級玻璃。象這樣的優質礦,在我國是第一流的。東山人自豪地告訴我:“我們的矽砂,在全世界也是數得著的一處特大天然優質礦!”

等到幾粒礦砂樣品傳到我手中,借助陽光的照射從放大鏡裏看到那個奇特的微觀世界時,我開始不勝驚訝了。原來這細白砂子,乍看尋常,卻竟賦有這般美麗的形態。一個個呈現出光潔晶瑩的、有規律的多麵體,玲瓏透剔,勻稱整齊,好似經過鬼斧神工琢磨出來的小鑽石,散發著奪目光芒。

當這個“全國第一流的礦”終於展露在眼前時,我不禁暗暗驚呼一聲:“絕了!”在哪裏是想象中的所謂“礦”呢,既沒有留下施工的痕跡,聽不見震耳的機器聲,也見不著勞作的人群。縱目所往,隻見一片白茫茫的雪景沙原,白得耀眼,平展如練;而在這白色世界的周圍,延伸著一些無際的茂密的防護林。再向遠處眺去,便到了煙波浩淼的大海,隱隱漁舟宛若疏星點染其間,蠕蠕漂蕩,莫知所向。

這色調是多麼純潔,這線條是多麼分明。啊,這是礦嗎?不,這是一幅描繪夢幻的圖案。

那麼礦到底在哪裏呢?我隨著主人的指點將目光從遠方收回,原來那礦場正在我的腳下!一潭碧悠悠的清水,一麵碧悠悠的鏡子,在那裏凝然不動,那天上的雲,白色的岸,迷人地複印在水麵上,清晰得毫厘可辨。但我仍是惑然不解,開礦總歸要有一點設備吧?轉過臉去這才發現,在稍遠的左岸確實安裝了一部尺寸不大的機器。據介紹說這台潛水泵,可在8米深的水下以高速水流把砂粒淘洗幹淨,而後將混合流體抽上來,回頭再循環流入池中。而瀝幹的石英砂落入皮帶運輸機,從高處噴下集堆,就是高純度的礦砂,可以運往港口了。簡直是太精練太緊湊了,還沒有見識過這樣簡單的礦場呢。怪不得見不到工人,聽不到機群的怒吼,更怪不得被稱為第一流的天賜善物!

“剝開幾十厘米的表層砂,下麵十幾米全是優質矽砂。”主人指著前麵一個狹長的人造湖說:“這湖就是挖砂滲成的。8米深,下麵還有4米矽砂。我們開采10年,也才不過挖了方圓不到100米的小湖。就是按照今後的最高計劃產量去挖,這片礦區還能采600年,采完了就成為風景區了。”

不,何必等到采完呢,現在不就是絕好的風景嗎。那尚未汙染的沙海,醇酒般的一泓清水,幽靜如世外桃源的氛圍,不是能叫人清心寡欲,遠避塵囂,飄飄然回歸於大自然的懷抱嗎?

處女灣

東山島的海灣特別多而美,美得一個比一個出奇。

有人喜歡馬鑾灣的清澈悠揚。五裏長沙,灣灣一抹,風紋細細。陽光映著海水也微微發藍。太陽傘下席地聽潮,風流浪裏戲水逐濤,浩浩大海是那般純潔無邪,輕柔寬舒。

有人欣賞澳角灣的沉鬱肅穆。大海的層層排浪,擁著一道又一道濤白勾出的俏麗弧線,長長地掩過來,緩緩地退下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好不容易漱出了幾百米一線沙灘,在漁村和大海之間鑲起一道多情的花邊。有人說它像一曲深沉的漁歌,誰知道?有人說坐在這兒不用挪窩兒,就能創出一堆五顏六色的貝殼,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