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南方北戴河”——嵊泗縣(2 / 2)

花鳥石洞

嵊泗列島中的花鳥島因山勢雄偉、林壑優美、景色奇異而得名。山頂常年靄霧飄緲,猶如仙境。民間相傳花鳥島即花果山。有人說,嵊泗縣的花鳥島就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筆下所描繪的花果山。其實,這裏的景色之美,遠非花果山可比。尤其是眾多的懸崖石洞,更為迷人。若能上島一遊,定能使你產生身處花果山之遐想。

在花鳥島中部的最高山崗墩,有一個當地人稱為迷霧洞的山洞。洞口上向天際,洞底直通大海,洞內霧氣迷漫,終年不散。使人自然想起《西遊記》中所描繪的“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霧”的水簾洞。

在花鳥島南部的山腳下,有一個怪石嶙峋的山洞,名喚猿猴洞。據說是當年群猴居住的地方,“美猴王”的天下。那末,為什麼現在的花鳥島上再也看不到一隻猴子了呢?據史料記載:“古傳雲,昔時洞藏猿猴甚多。因猴性好居海邊懸崖亂石處,潮落時,淡菜砧石,張開向陽,猴視神似牝物,而玩之,淡菜急合,緊閉其殼,猴不得走。潮漲時,多死於水,以是絕種,士人今尚傳有猴精,潛伏洞中雲。”看來,當年在花鳥島上曾有猴子,並非訛傳,但至今尚有猴精,當然純屬迷信之說。

在樹木蔥蘢,翠柏參天的花鳥島西部的山腰間,有一個名為“老虎洞”的山洞。洞口不大,隱蔽極好,難於發現。據傳,有一年春天,大霧迷漫,伸手不見五指。出海漁船辨不清山頭目標,無法進嶴,情勢危急。這裏,霧海中突然一聲聲虎吼聲。漁民聽到虎叫,知道漁船已到花鳥的老虎洞下。於是,就慢慢順著虎吼聲,找到了進港的嶴口,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漁民們敬虎如神,找到了進港的嶴口,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漁民們敬虎如神,稱為神虎。英國人也許是從這個傳說中得到啟示,1870年在花鳥島建造國際燈塔時,同時還造了一個“虎吼”裝置。在大霧天,當強烈的燈塔光在濃霧中起不了作用時,就靠“虎吼”裝置發出寵大的聲音,為海上船隊指引航向。

山海奇觀

嵊泗列島海天遼闊,山水奇美,曆史上有不少墨客、英雄豪傑於此觸景生情,抒發胸懷,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

與著名漁港嵊山鎮一水之隔的枸杞島上,有一方高9米、寬約8米的方形巨石,聳立在裏西和石浦西村交界的五裏碑崗墩,上麵鐫刻著“山海奇觀”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大字下麵還有幾行小字:“大明萬曆庚寅春,都督侯繼高統率臨觀把總陳九思、聽用守備宋大斌、遊哨把總詹斌、陳夢鬥督汛於此”。究其字體,與普陀山上的“海天佛國”四字出自同一人手筆,為明朝名將戚繼光部屬、都督侯繼高剿倭巡海,途經嵊泗,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所題。此石現已列為市一級保護文物。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東南沿海一帶倭寇活動猖獗,海島居民深受其害,為保海疆安寧,朝廷便派浙江指揮使侯繼高帶兵進剿。“山海奇觀”附記所載“督訊於此”,並非指現在的“漁汛”,而是指“汛地”,是明代屯兵基層單位的名稱。所謂“督訊”,用當今的話說,就是到基層單位檢查戰備情況。

侯繼高不僅是個剿倭將領,而且還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書法家。他在嵊泗巡海,圍殲流竄在嵊山的倭寇後,乘興登上五裏碑,飽覽海天景色。隻見碧海無邊,銀波如爍,鷗飛魚躍,白帆點點。周圍的座座島嶼,宛似盛開在瑤池的碧蓮,閃耀在天河的群星,美不勝收。侯繼高不由書興大發,信筆寫下“山海奇觀”四個大字,命能工巧匠鐫刻在巨石上,以作留念。如今,這四個大字在鬆濤簇擁之下,顯得更為蒼勁飽滿。

我站在“山海奇觀”巨石頂上,忽見旭日躍出海麵,霞光照耀,一片金光。隨著,雲彩由紅轉橙,由橙轉黃,漸漸透亮擴散。這時,萬顆金星,億個光點,在朝陽下跳躍,從山腳綿延開去,編織成一幅偌大的金毯。而嵊泗列島一百多個島嶼,蜿如青鬆挺拔,或似芙蓉出水,青螺鼎立,雙龍搶珠,金雞報曉,花鳥展翅,它們或仰臥,或直立,或連環,或交錯,五彩繽紛,氣象萬千。這時,我才領會到古人的情懷,禁不住也脫口而出:“真是‘山海奇觀’也!”人們到此一遊,可享受“無人跡處覓奇景”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