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海上仙島——岱山縣(2 / 2)

海豚是一種珍貴而少見的海洋動物。許多人見過動物園裏海豚表演,那是人工飼養馴化的,而海洋裏的群豚拜江卻是另一番情景。每年夏秋季節,你有機會登上遊艇穿越岱山蒲門來到竹嶼港海域破浪遨遊,就能看到洋麵上不斷有成批黑白相間的海豚時沉時浮,不時躍出水麵揚起尖尖的嘴巴,在空中劃一道弧線,作一個模擬的“拜江”動手,有的則在遊艇周圍劈浪穿梭,似乎在歡迎你的到來。這就是岱山海上奇觀“群豚拜江”的情景。

東海觀音

觀音山屹立在衢山島的中部,麵臨昔日馳名的大黃魚漁場岱衢洋,與全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的普陀山相距34海裏。傳說很早很早的時候,觀音大士就在此山參禪做功,落腳安身。一天,觀音大士禪封天下八十一座名山,不想竟忘了立腳之山。於是,觀音大士不得不一腳跳到普陀紫竹林安身。然而觀音大士從未忘記此山,每每來此山說教談經,施恩解難。因此,人們就以大士雅號“觀音”為此山定名。難怪人們常說:隻去普陀,不上觀音,才行半程。故又把觀音山稱為“東海第二海天佛國”。

觀音山峰巒高聳,數峰連環似蓮花。最高點天燈頂海拔314.4米,是岱山縣的最高峰。在海洋性氣候影響下,山上冬暖似春,夏涼似秋,是旅遊避暑的好地方。峰頂常有雲霧繚繞,山頭若隱若現,似在天庭仙境。夏秋季節,白雲飄繞山尖,時淡時濃,撲朔迷離,變幻莫測,實為蓬菜一奇景。據島上人介紹,1986年6月,觀間山南雲天忽見黃牆寺院,觀音金身,出現了奇妙的海市蜃樓。雲霧之景為東海第一。登上最高峰,極目四望,鳥瞰下界,碧海似練,褚帆片片,遠島影綽,海鷗聲鳴,港灣蜿蜒,鹽田井然,山色蒼翠,田野多彩,村嶴參差,房舍櫛比。朝觀海上日出,暮見夕陽彩霞,島上海天之景盡收眼底,如入仙境,似臨天堂,使人心曠神怡。

登觀音山,有3條通道可直達山頂。西南一條為石塊小徑,盤旋曲折,成“之”形而上,俗稱“十八彎”。十八灣陡峭,在鬆林之中蜿蜒,在叢石之間盤曲。一路上,山石奇景,溪流潺潺,似為登臨者伴行洗塵。觀音山多溪水泉流,飲來清潤鮮美,可與虎跑泉鑒湖水媲美。另一條是沿繞山公路而上,路麵寬闊,汽車直通山頂,上下方便。東麵一條則是石級山路,傾斜較緩,徐徐升高,拾級上登,視野開闊,集公路小徑之優,既曆登山之情,又覺輕鬆愉悅。

山中有三座寺院,上寺名洪福寺,建築麵積757平方米;中寺名普慶寺,建築麵積1201平方米;下寺為洪雲寺,建築麵積1099平方米。現三寺改名通稱為廣濟寺,按地形高低,分稱上、中、下寺。據考證,該寺院始建於鹹豐三年(1853年),在十年動亂中遭到破壞。現在的寺院則是1986年觀音山列入宗教開放地區後,由政府撥款修繕改建的,其規模和裝飾都超過原建築。

下寺座於觀音山下半腰的東南麵,全部楠木結構。殿堂兩房是上下兩層,顯得莊麗而幽森。殿前一隻2噸多重的香爐,煙火不斷。殿內一尊大理石雕塑的觀音佛像,莊重而慈祥。

路折林遮,盤曲而上,半山之間,露出氣勢雄偉的中寺大殿,殿內一尊觀音佛像,高達6米,慈顏莊重,金身熠然。巍然而立,顯得格外威嚴。大殿兩旁的各尊佛像,全部用大理石雕塑,姿態各異,神情各肖。

從中寺沿石階往上走約20多分鍾,就到了觀音山的製高點——天燈山頂。一到山頂,首先見到是一座高6米的六角形水泥結構燈塔,粉白色的牆上書寫著:“東南第一山”的鮮紅大字。每天夜間,燈塔放光,山高燈明,數十裏外都能看到那晶晶亮光,與天上星星相別,被稱為“天燈”。

天燈南麵,便是挺秀肅穆的上寺大殿。大殿結構新穎,集殿、房、亭、園之精華,頗具特色。大殿正中置觀音立身白玉雲像,十八尊羅漢分列兩旁,神態各異生動傳神,無雷同之感。

山高林幽,早聞寺鍾聲聲,晚聽經誦濤濤,日望山島海天,雲霧日月,渴飲鮮泉山溪,餐食菜蔬米飯,使人忘憂生樂,壽益福長。真乃是旅遊之勝地,避暑之佳處,養身之神境。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遊客不時遊曆此山。香港、上海等地的遊客逐年增加。每年陰曆六月十九日香期,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人就超過上萬人。

隨著對外開放,海島經濟的不斷發展,衢山島上一個以觀音山為中心的海、山、佛遊覽規劃正在逐步實施。一個古老而年青的佛教勝地,一個新疑而多彩的海島旅遊點,將以嶄新的麵貌招徠海外香客遊人,傳說中的蓬萊仙鄉將重現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