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粵東海上明珠——南澳縣(3 / 3)

南澎燈塔位於南澳東邊43.2公裏的南澎南側山峰上,地理座標為北緯23°15′45″,東經117°17′12″。該燈塔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當時一艘英國船隻險觸芹澎礁,設在英國倫敦的國際海上人命保險機構“萬國公司”遂決定建立此燈塔。當時塔身高58英尺(19.3米),直徑為4米,塔體表麵由生鐵板焊製而成,燈光中心離高潮水麵約72米。白熾燈靠電力自日落至日出,每隔10秒閃光1次,燈光視距達30多公裏。塔旁建了兩間紅磚房,供管理燈塔的英國技術員和南澳籍勞工居住。

1945年,海盜卸走了貴重的閃光器水銀鼎以及一些重要機器設備、燈塔遂癱瘓,出於無奈,設在福建鼓浪嶼的上級機關,命令勞工改用汽燈作為光源,並負責看管燈塔其它財產。1952年10月19日夜,在我軍收複南澎戰鬥中,燈塔中彈,但未倒塌。10餘日,我軍為戰鬥需要,將燈塔炸毀。

直到1986年8月,南澎燈塔才由國家拔款複建。新建塔於北緯23°15′12″,東經117°17′00″,與原位置相差無幾。塔高12米,燈光射程24公裏,塔身采用玻璃鋼材料組裝建造,燈頭呈木棉花狀,靠太陽能裝置供電,燈閃動周期為6秒,連閃2次。

曆經滄桑的南澎燈塔終於又獲得了新生,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卻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假若我們在複建燈塔時,能重現當年的風貌,那該多好啊!這樣既可以使後人牢記帝國主義從海上侵略我國的罪惡曆史,也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保存下來。時下,不少國家把一些並不起眼的曆史遺跡都辟為“國家公園”,如果把南澎燈塔恢複原貌並辟為國家保護景點,那不是又一處絕妙的富有意義的旅遊景觀嗎?推而廣之,我國沿海的曆史遺跡眾多,倘若都把它們保護和利用起來,那將是我們為豐富民族海洋文化做出的曆史貢獻。

南澳漁火

南澳周圍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其中龍蝦和魷魚也頗負盛名。

南澳漁民經常捕撈到的龍蝦有中國龍蝦、日本龍蝦、密毛龍蝦和錦繡龍蝦。龍蝦生活在十幾米或幾十米深的海底洞隙,晝伏夜出,靠小魚蝦、浮遊海藻為生。一般龍蝦體重0.5至1公斤,不過錦繡龍蝦體重卻有幾公斤甚至十幾公斤,而且很凶猛,被漁民稱為“龍蝦虎”。錦繡龍蝦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磷,營養價值很高,肉殼入藥,可治神經衰弱、皮膚潰瘍等。

南澳南澎周圍海域盛產魷魚。南澳魷魚肉質清脆、鮮美、遠銷南洋各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每年大暑期間是魷魚生育的盛季,屆時難以數計的魷魚遊到南澎周圍海麵。漁民獲取魷魚的主要工具是釣鉤。他們劃著竹筏,筏上點著汽燈,把鉤有誘餌的長線拋到海水中,然後像織女穿梭似的把鉤有魷魚的鉤提上來,每次都有所獲。每當盛夏的夜晚,在茫茫的大海裏,竹筏片片,漁火點點,這就是漁民們正在釣取魷魚。

南澳沿海的魚也是很有名的。魚有金錢、赤嘴、烏溜、青鱸等品種,其中金錢以其鰾膠價同黃金而得名。金錢肉質鮮美,肝髒營養豐富。鰾膠可入藥治病,是治療婦女血崩、產後出血等症的特效藥。

在南澳島,我不僅飽嚐了名聞遐邇的南澳蟹,而且增添了許多有關蟹類的小知識。吃蟹的場麵是令人難忘的。一台圓桌,一盤桔紅色的熟蟹放在中央,四周擺上幾碟薑末醋汁。隻見一隻隻螃蟹“螯封嫩玉雙雙滿,殼近紅脂塊塊香”。打開蟹蓋,一股噴香的氣味撲鼻而來,細嫩的蟹肉,橙紅色的蟹膏,頓時使人滿口生津。此時,食客們圍坐在一起,蘸著薑醋,吃蟹,呷酒,談古論今,真是愜意極了。我不禁雅興大發,吟起《紅樓夢》裏“持蟹更喜桂陰冷,潑醋擂薑興欲狂”的詩句來。

吃罷海蟹,我們信步走出縣城,極目望去,無際的大海盡收眼底。海灣上,落霞與海鳥齊飛,海水共藍天一色。漁船陸續返港,陣陣漁歌在海濱回蕩。和我一起散步的縣水產局的同誌告訴我,由於這一帶海區產白蜆,為海蟹生長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因此這裏的海蟹又多又肥,一網下去往往能撈約500公斤,加上附近沒有工業汙染,又遠離江河,這兒產的蟹沒有河湖蟹那種泥腥氣,味道特別鮮美。近幾年南澳蟹和南澳石斑魚已遠銷港澳市場,倍受食客歡迎。捕蟹的方法很多,釣、網、捉是最常用的方法。而最有趣的是泥灘捉蟹。每當退潮以後,漁民們踩著一種一頭翹起的滑板,在灘塗上循著蟹的足印滑行,把它們一個個從泥洞裏挖出來。很可惜,由於縣城附近灘塗麵積不大,我沒見到這種有趣的捉蟹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