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蓬萊仙島——長島縣(一)(1 / 3)

神山仙島

從煙台蓬萊乘坐海軍的炮艇,半個多小時就到了長島縣。現在,我坐在長島灘頭,披沐海風,向你講述這一帶物換星移的變化。海鷗三五,在另一邊踱著方步,海鷗生長在群島上,這裏的曆史變遷,它都親眼目睹,如果海鷗會說話,這裏的故事,它會比我講得多而且好。

長島縣有長山列島組成,位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長山列島又名廟島群島,古有蓬萊、方丈、瀛州海上三神山之稱,曆代文人墨客都把它譽為“海上仙山”。據史書記載,秦皇漢武都曾不辭跋涉,停車歇馬於丹崖山畔,望海中神山,乞求長生。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當年也曾立足蓬萊海岸,北望長島,慨然長歎:“真神仙所宅也!”《西遊記》、《鏡花緣》等神話小說更把這兒描繪成為一個虛幻飄渺、超脫凡塵的世外桃源。

廟島群島縱貫渤海海峽,聯結著膠遼兩大半島,海岸線長142公裏,陸地麵積53平方公裏。據地質學家考證,僅一個短暫的晚更新世至今,廟島群島就滄桑巨變。

大約距今十萬年左右,在廬山冰期過後,氣候進入間冰期的溫暖階段,由於氣溫升高,冰川消融,大洋水量增加,海麵不斷上漲,最後終於越過了橫亙於膠遼之間的山啞口,向古渤海湖及華北平原湧來。那時,大小淹沒了滄州,滄州變成了“滄海之州。”這在地質史上稱為滄州海侵。滄州海侵把“膠遼地盾”分割成幾個大塊,這些大塊就是廟島群島的雛型。

渤海形成幾萬年來,大約從距今7萬年開始,地球上氣候冷了起來。以海水蒸發為來源的陸地降水,大部分不能流回海洋,而變成冰雪集聚於大陸,陸地冰川體積增大,地球上最後一次冰期來臨了,這就是“大理冰期”。海水退出渤海盆地,昔日為海水淹沒有海底又見了青天,廟島群島又與千裏平原連成一體。

寒冷氣候距今四五萬千年前開始,逐漸轉暖,重新發生海侵。在第二次海侵時,廟島群島基本沒於水下,隻有幾個山頭露出水麵。這是一次最大的海侵,向西一直擴展到河北獻縣境內,因此稱為“獻縣海侵。”海侵過後仍然重複著以海退為最普遍的形式。蒼茫的渤海,由於海水退出,變成與華北連成一片的沼澤草原。

人們把距今約一萬年左右的時間稱為全新世。由於全新世氣候轉暖,冰川大量消融,使海洋麵再一次上升,世界各地又廣泛發生了海侵,這次海侵被稱為“黃驊海侵”,冰期時已經成為草原的渤海海底,再一次變成了煙波浩渺的大海。黃驊海侵的全盛時期過後,又開始海退,到距今3400年前,相當於商代,海岸線繼續下降,到了距今1300年前(唐初年),海岸線降到與現在的海岸線大體相同的地方。

從更新世中期,廟島群島就已經存在,幾十萬年過去了,大自然以非凡的技藝,把廟島群島打扮得壯麗嬌嬈。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一日來到渤海南岸,站在丹崖山頂向東觀看,隻見瀚海茫茫,雲飛霧卷,波猛濤壯。忽然一陣風過,雲霧中出現一簇黑點,隨著雲霧的消散,這些黑點兒也漸漸地清晰,原來是一處山巒起伏,蒼翠含黛、秀美如畫的島嶼。這些島嶼在碧波中時隱時現,神妙異常,秦始皇不由驚問:“此乃何處!”身旁一方士隨口誑道:“此乃仙島。”不料秦始皇又問:“仙島何名?”豈知這方士也是無知之輩,被秦始皇一問,不由得張口結舌,問答不出,慌忙中,這方士見海邊長一叢蓬亂繁茂的藜草,古人把這種草稱為萊,他無暇多想,急中生智,順口答道:“仙島名蓬萊。”可笑天子竟被無知哄,方士的應急之詞,秦始皇卻也信以為真了。打那,蓬萊仙島的名字也就由此而生。

今日的蓬萊仙島有大小25個島嶼。山青水秀,島峻礁奇,真是一島一嶼有風光,一礁一石有情致,比之秦皇漢武時代的古撲、迷離、神奇,又多了幾分的端莊、富貴和時代精神。

珍珠門遺址

我懷著探勝獵奇的心情,一進島便來到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雖小,卻有許多稀世文物。從粗糙的舊石器,到光滑帶孔的新石器,從留有指痕的手製陶,到薄得如紙的蛋殼陶;從粗大的披毛象腿骨、披毛犀牙齒化石,到巨大的灰褐色的鴕鳥蛋化石;從簡陋的煮飯三腳,到精美典雅的蛋殼酒杯;從笨重的石斧、石锛、石鑿,到小巧別致的樂器——陶塤;從簡樸的鮑魚殼蚌刀,到玲瓏剔透的瑪瑙項鏈和鏤孔、鎏金匕首……

博物館的宋館長,如數家珍似地給我一件件介紹館內的文物:母係氏族社會的無流陶,為陶之祖型;龍山文化乳釘紋蛋殼陶,國內獨一無二;雲雷饕餮蛋殼陶片除台灣現有一片外,大陸僅此一片;這裏出土的戰國青銅匕首在國外展出,歐美考古專家為之歎服;鍍鉻青銅敦比世界最早鍍鉻的德國還早兩千多年;這裏發掘出土的南宋銅銃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這裏發現的古石錨,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曆史。

目睹異狀怪形的文物,耳聽老宋滔滔不絕的講解,就仿佛乘著一隻小舟,遊進曆史的長河中。博物館容量雖小,卻包容了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它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的典籍。老宋建議我最好到他們的“自然文物館”看看。他說,已發掘了十幾座母係氏族社會的建築,還有成百座奴隸社會的墓葬。於是,我們驅車來到北長山島的珍珠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