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過歸屬問題之後,就約定了那個月光格外皎潔的夜晚。我們手拉著手圍坐在昏黃的路燈下,彈著吉他,喝著啤酒,一遍又一遍地唱著《畢業歌》和《一路順風》,然後抱頭痛哭,直到天亮,讓這一場景永遠定格在記憶深處,永遠,永遠……從小到大經曆了無數次的離別,小學畢業,我們和幼稚告別;初中畢業,我們和魯莽告別。每一次畢業都意味著我們要失去一批朋友,然後結識新的朋友。今夕何夕,星光燦爛!初中,我永恒而遙遠的星辰!明天我們就要畢業了,那將成為我們一生中最無法承受的一次離別。
不管怎樣,總要走的,真的走了。走,就走吧——既然到了該走的時候,既然到了更成熟和平和的年齡——明天,我們就要各奔東西,麵對將來也許不太好走的路。但別忘了這許許多多美麗的歌,許許多多美麗的日子,許許多多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在我們彙入人群的時候,別忘了給理想、愛情和曾經的初中生活留下一片天空,一片永遠清新、蔚藍的天空。
蟬鳴的時候,行李都打點好了。拔劍出征,上路吧,畢業生。
名師精評
淡淡“離愁”貫穿全文。作者將自己複雜的離別情感化作涓涓流淌的文字,首尾貫穿,脈絡清晰。其中既有對母校對同學的惆悵依戀,又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語言柔婉但不乏力度。全文長短句相結合,節奏舒緩、語言婉約富有張力。如“記憶是潮濕的”中“潮濕”一詞生動而有質感,流露出作者回憶時的憂傷與無奈,很容易讓讀者聯想起淚水打濕衣衫的畫麵。再如“蟬鳴的時候,行李都打點好了”一句讀來哀婉而傷感,而緊接著的“拔劍出征,上路吧,畢業生”,讀之頓覺鏗鏘有力、氣勢豪邁。
校園候鳥
湖北 曾理
尖子生創作談
教室裏的位置從不固定,每場考試之後,座位總要按名次來調整。一次課堂上,我不經意地發現,坐在前排的同學都在認真聽講,後麵的則不過是做做樣子,各行其是。置身其中,難免受到各種聲音和情緒的幹擾。終於,我不再“堅持”,決定“遷徙”。以“候鳥”的習性來比喻座位的調換,這個創意不錯吧。
考試成績公布了,有人心如桃花綻放,有人心如深秋葉落。
班主任兌現了以前的諾言,考一次試就調一次座位。可我卻安如磐石,還堅守著後麵那塊方寸之地,真是太執著了。身邊的同學有的像候鳥一樣因季節在遷徙,飛到另一片天空,也有如我一樣的哥們兒陪伴著我。
“聽說明天要放假,可能是一天半呢!”新來的同桌興奮地對我說。
“哦,你是聽誰說的?”我問。
“我自己想的,你沒看通知嗎?學校明天要搬鍋爐,不能吃飯,隻有把我們放回去。”
“那蠻好的。”我也高興起來。
“不過,我還不能確定是否放一天半,你晚上問問你爸爸。”他又和我商量起來,他知道我爸爸是學校領導。
“你是想讓我找罵啊!”
“怎麼啦,問問放假怎麼啦?”
“我連學習都從來沒問過我爸,倘若問他放假的事,那不是找罵嗎!他準會說:‘你不想著學習,怎麼老是盼放假?’”
“那你還是別問了。”他將頭轉過去又和旁邊的同學講話了。
“對了,你怎麼老想著放假?”我忍不住地打擾他。
“天天上課,你不覺得累嗎?”
正要說下去,講台上洪亮的聲音打斷了我。“英國工業革命爆發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曆史老師正講到激情處。
我抬頭一看,那些坐在前麵的同學一個個聚精會神,有的在聽,有的在寫筆記。再看看我的周圍,這些哥們兒隻是做做樣子,其實都在幹別的。
“喂!把你的文曲星給我玩玩!”前麵的同學又開始動了。
“別讓老師發現了!”
“放心,他正講得帶勁呢。”
“快快快,老師過來了!”又一個同學提醒道。
周圍出現了一陣小騷動:有的收起了玩具,有的收起了小說,還有的收起了正要放到嘴裏的瓜子兒……
不一會,鈴聲響了,老師帶著課本走出了教室。
我推了一下同桌:“問你個問題:‘英國工業革命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好像是……好像是19世紀……我沒有聽,不知道。”
我不禁一陣苦笑,想起沒調座位之前,周圍可是臥虎藏龍,可現在呢?真是一群烏合之眾。看來,此地不可久留,我也要像候鳥一樣,飛到另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才行啊。
名師精評
妙用比喻,題好文一半。候鳥,因季節的冷暖而遷徙。這一意象被作者用來寫因成績的變化而換位,這一聯想很是高明。除題目運用比喻外,開頭、結尾也都用到了比喻,善用比喻是本文一大特色。
選材精當,點與麵結合。文中描寫坐在前麵的同學“聚精會神”,而身邊的同學“隻是做做樣子”,對比之下,形象生動,真實可感。選材有點有麵,詳略得當。詳筆描畫細節,簡筆概括情狀,兩相結合,相得益彰。對話描寫凸顯人物性格,簡潔也很精彩。
“奇形怪狀”的班主任
福建 謝鈺婷
尖子生創作談
對班主任胡老師的愛,是由衷的。胡老師是淵博的,是睿智的,是富有愛心的,是公正無私的。她很完美,又很平凡。在她身上,平凡這種美得到最絢爛的綻放。對於這樣一位老師,我不想僅僅寫一首頌歌來讚美她,我更想表現出她內在的神韻。用什麼方式呢?突然想到幾何中的點線、形狀,每種形狀不正好可以對接胡老師身中的一處特點嗎?
Hello,大家好!對一位“奇形怪狀”的班主任,你們是否有興趣認識一下呢?她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胡老師。
胡老師是圓!我們是圓周上的一點,而圓心到圓周上的任何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胡老師對待我們就是這樣,她從不用學習來衡量學生。她不會偏心於學習好的學生,也不會針對學習差的學生。因為她知道:人無完人,雖然上帝給了你智慧,但他或許會抽走你的漂亮;雖然上帝把門關上了,但他會為你留下一扇窗戶……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圓的班主任,我們能大展才華,快樂學習,而不會因為一些缺陷而自卑,不會因此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胡老師是平行四邊形!在課堂上,她是嚴肅的,她在講台上認真講解著那些“疑難雜症”(數學題),但我們還是摸不著頭腦。她並沒有放棄,幹脆走下講台,一個一個地來教,直到教會我們,她才罷休。在課後,她是和藹的,她會和我們一起開玩笑,做遊戲……易變形,隨著操作人的喜怒哀樂而變形!難道她不是具備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嗎?
胡老師是三角形!她的一邊是當好一個妻子,一邊是當好一個母親,另一邊則是當好一個班主任。因為有三邊的負擔,她的頭上偷偷冒出了白發,臉上悄悄鑽出了皺紋。但她並沒有被這種負擔所壓垮,她盡量做到了最好。早上煮了飯,送兒子去上學,接著給我們上課。她在這三條邊上不停地奔波著。
胡老師是直線!她的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她懂得怎樣拚讀英語單詞,她知道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小事,她了解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她知道怎樣教育學生,她知道……總而言之,她懂得的,真的很多。
胡老師是長方形!(因為長方形隨處可見)她是平凡的,她講課時總是那麼精力充沛、生動有趣。實在看不出她是否帶病堅持工作,她沒有住過醫院。當然,也不存在病床上批改作業的事例了。但平凡也有平凡的好,平凡才不會使得我們之間產生距離,平凡才能造就今天的我們。總之,平凡不是錯!
這樣一位“奇形怪狀”的班主任,是否也會得到你們的喜歡呢?
名師精評
構思新奇,新人耳目。“奇形怪狀”的班主任?題目就讓人眼前一亮,同時心裏也產生了懸念:是以描摹外形為主,還是著眼於內在神韻的表現?文中的“圓”“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直線”“長方形”就更是奇思妙想了,它們分別表現出人物的不同特征。這樣“七十二變”的老師怎能不讓人喜歡,這樣靈動變化的文章怎能不讓人流連。
巧借幾何語言,盡展文字內涵。每一圖形的幾何特征正好與人物某一方麵的特征相吻合,這一構思令人歎服。這不就是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巧妙整合的一種體現嗎?是幾何,讓這些普通的語言文字有了形,有了質感。
關於廁所
福建 李益盼
尖子生創作談
發人之所未發,寫人之所“不屑”寫,是我於寫作的一大追求。麵對“文化”這個大話題,我冥思許久,搜索他人想不到的事物,突然靈光一現:廁所。臭不可聞的廁所,人們避之不及,而我就是要寫廁所之功能、意義,以一個小小的實物來承載大大的文化。
廁所,俗稱“茅廁”,或是“茅坑”。顧名思義,“茅坑”便是在野草叢生的地方刨個坑,為方便之用。“茅廁”呢,就“高級”點了,一個小草房,中間一個坑,雖不勝臭氣,不過倒可遮風擋雨,比起“茅坑”來先進多了。
中國人蹲了幾百年的“茅廁”“馬桶”,終於迎來“更新換代”的一天了。鴉片戰爭後,由西方傳來的先進技術同時也推動了廁所的發展。更新後的廁所,頭頂上是燈泡,腳下是瓷磚,“方便”過後,一開閥門,自來水嘩啦啦,就把汙穢衝走了。
廁所畢竟不是客廳,燈光暗,蚊蟲成災,說不定還有老鼠、蜘蛛什麼的,讓人毛骨悚然。現在好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改善,廁所也在改進。前幾年,有1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專家學者聚集在日本東京,召開了“廁所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公共廁所同每個國家的文化密切相關,它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素質的象征。
現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廁所已開始重大改革。在日本,出現了“溫馨廁所”。這種廁所造型別具匠心,有的仿造城堡建築,有的宛如傳統的日式茶館,還有的酷似小酒館,不少的廁所還鑲裝了美麗的壁畫,以反映當地的風光或民族風情。廁所內的裝飾也十分講究,有梳妝鏡、地磚、牆紙、觀賞植物,甚至還設有自動控製器等,給人一種安全、舒適、溫馨的感覺。
最先進的便是美國的“全功能廁所”。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廁所,當然得應有盡有。這種廁所內除了便紙外,還配有專門墊便桶圈的紙。洗手處備有液體肥皂、冷熱水、烘手機、擦手紙等,還為老人、殘疾人設計了特別寬敞的單間和專用廁位,便於輪椅進出。
廁所的現代化還表現在高科技應用上。日本的東陶公司,生產了一種“無線電遙控洗淨溫水便座”,在便座後方裝有噴嘴,“方便”後,隻要摁動一下開關,噴嘴便會自動伸出,噴出一股溫水,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將臀部噴洗得幹幹淨淨,緊接著便會送出陣陣暖風將噴洗部位烘幹。
經濟與科技的雙重力量,使咱們上廁所也成了“人生一大樂事”。
名師精評
選點新穎,立意高遠。誰能想到將寫作的目光定格於“廁所”呢?作者選寫的題材首先是人無我有,絕對新穎。在作者筆下,廁所是一種實用的方便之所,也是一種科技發展的產物,還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有了這三層含義,“廁所”的內涵可謂深矣。
思路清晰,材料豐富。本文以時間為序結構全篇,從古至今,清晰條理。作者掌握的材料很豐富,體現了學習中的探究性。而在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寫出新意,則體現了寫作中的創造性。
雙溪美景 愁煞伊人
——讀李清照《武陵春》之遐想
四川 譚理
尖子生創作談
隨宋室倉皇南渡,沒過多久丈夫趙明誠病逝,隻身漂泊的李清照,晚年生活該是多麼淒清悲涼。蘇軾曾悼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堅強的蘇軾尚且如此,孤苦的李清照又情何以堪?遙想著千年前的淒風苦雨,我的眼前幻化出李清照的愁容,不覺怦然心動,就以《武陵春》為由,寫寫她的生活情境吧。
庭院深深深幾許?誰憐憔悴更凋零。就在那一片天空中,霎時晴,霎時雨,霎時風,真可謂“正到傷心處,腸斷與誰依”。
一夜風雨,院中已是群芳俱殘,紅粉塗地。小徑旁翻出了或多或少的濕泥,殘餘的香味依舊在院中飄蕩。風停了,慵懶的陽光偷偷地爬上紗窗,照亮易安居士那憔悴的臉龐。香爐中,嫋嫋升起的紫煙不忍窺探她難語的心事,無奈地消散開去。酒意似乎漸退,她輕撩發絲,走到了院中。
忽聽得牆外傳來鄰人爽朗的笑聲:“聽說雙溪的風景很不錯,鷗鷺成群,湖水明淨,今天咱們去劃船遊玩吧。”尾隨而至的是異口同聲的應和。
明亮的光彩在她的眼中一閃而過,她回想起十多年前與明誠誌趣相投,一起整理金石書畫,一起潛心鑽研詩文。曾與明誠在煙雨蒙蒙的西子湖畔共聽曉風疏雨,也曾與明誠在大雪紛飛的清晨踏雪吟詩,還曾與明誠在中秋月滿之夜把酒共飲……可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改變,靖康之亂,國破家亡,明誠病逝,金石盡散。她隻得拖著難支病體,身背“玉壺頒金”之誣,背井離鄉,四處流亡,種種悲痛令她終日無法遣懷。
柳絮從眼前拂過,卻拂不去她的滿眼憂傷。她輕歎道:“雙溪景色雖好,可如今已物是人非事事休,隻恐那舴艋般的小船,載不動我心中的萬千愁緒。”
夜幕緩緩落下,院中孤影愈加孤寂,隻聽得隱約傳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名師精評
描繪生活畫麵,傳不盡愁情。這篇佳作可謂是“亦詩亦畫傳愁情”。作者以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為寫作背景,發揮奇特的想象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淒婉的絕美畫卷。文章巧妙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用細致入微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將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語言清新流暢,寫不盡詩意。作者以清新的文筆創設了豐繁的意象:群芳、紅粉、濕泥、紫煙、柳絮……這些意象的創設,猶如劇本中的道具,為人物的出場、情感的抒發提供了依憑。長短句的交錯使用,營造出一種感人至深的獨特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