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3 / 3)

為此,《道德經》通篇主張“愚民”,強調指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要想方設法讓老百姓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馴服恭順,聽憑統治者的驅使,認為這是無為而治的主要途徑,也是天下得以“大治”的具體標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第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自然精神。

這個自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大自然,當然,自然更不是具體的事物。老子看來,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種狀態。自然的狀態是什麼?你就依從它去生活,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強迫去改變它、改造它。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強求給人家整齊劃一,也不要以你自己的方式來改變別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主張不要刻意的表現憐憫愛惜,鼓吹仁義道德。因為天地一旦有仁義之心,就會按照自己的規律去辦事,聖人也會以仁義道德的標準去強迫大家去做事,老子認為這是很不應該的。表麵上野獸吃草,人吃動物的肉是很殘忍,但是它確實反映了一種自然的本性,是大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生物鏈,你要打破這個生物鏈,你要打破這個平衡,就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孝敬父母、關懷下一代是人的本性,你用不著用這種孝、慈去重新搞一套。

老子強調:生活應該是返樸歸真,木頭裏麵的精、最核心、最基本的東西就是樸。所以他強調以自然界的規律去對待它,在平常的生活中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他強調“甘其食,美其服”。不要強求意誌的改變,這是老子的自然主義的精神,這種東西貫徹在老子的思想,就是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來的運行規律來辦事,既不有為,而要用無為的手段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更加不要妄為,因為有為有時候會妄為,有時候會亂來。一切都要做到因勢利導,一切都要符合自然。

老子主張對任何事情都持獨立思辨的態度,持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人雲亦雲很糟糕。如果沒有這一點,這個社會不會發展,隻會原地踏步,老子對事物用自己的眼光看,你可以說他看得不對,但是你不能批判他獨到的眼光。老子最恨的就是無為的對立麵有為,因為有為往往會導致妄為,妄為就是胡作非為的亂來。人們最害怕就是道德虛偽,這一點老子看到了。

老子和莊子不同,老子很多思想是關於治國,他主張治理,他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就是治大國就像煎魚一樣,魚是要吃的,也就是國家是要治理的,但是要講究技巧,也不能說把魚放進去之後隨便的翻,把魚都翻爛了,所以要小心翼翼,盡量不要幹涉它,讓它自己熟。所以老子最討厭社會上那些漂亮的名詞和說法,他主要的對手是儒家,儒家主要講禮義,老子對禮評價最低,他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說這個社會既不忠,又不講誠信是動亂的根源,你越強調規章製度的時候、越說和睦誠信的時候,往往是這個社會最不講規章、製度的時候,最不和睦誠信的時候。所以他指出老百姓難管理是上麵導致的,上麵的人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主張、後天一個法律,弄得人家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他說: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法律越來越多,道德反而就銷聲匿跡了。

“大道廢,有仁義”,破壞了自然,才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比如說母子、父子、兄弟大家不和睦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提倡孝道、提倡尊老愛幼,然後“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快要垮台的時候社會才會出忠臣,嶽飛出現的那個時候,正是趙構這樣的投降派和秦檜那樣的惡人當道。在唐太宗貞觀之治這樣的時期,就不會出現嶽飛這樣的人。

老子說得很深刻:一個社會越是提倡什麼、或者說越是宣傳什麼的時候,正好說明這個社會最缺乏的就是這個東西。這是老子獨到的見解,他講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意思是真正的大象是沒有影子的象,無邊的象,可以積小,同時也可以積大,我想老子對社會的質疑、批判是非常有力的。顯而易見,老子的批判精神值得重視和肯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經》的確是典型的君人南麵之術,是“自然”外衣包裝之下的政治學著作。在它那裏,“無為”並不是終極目標,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手段,其目的是全有,這就是《道德經》津津樂道的“無為而無不為”。

由此可見,《道德經》一書古往今來享有崇高的聲譽,深受人們的膜拜與喜愛是絕非偶然的,它關於曆史和現實生活中“成敗存亡禍福”現象的哲學概括和理論總結,在古代思維理性演進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偉大意義:它提出了“道”這一哲學範疇,將“道”視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這是對商周以來占據思想界統治地位的天命神學思想的極大衝擊;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運動發展的某些本質屬性,這在思想認識史上不啻為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其“無為而無不為”,“清靜虛無”,“貴柔守雌”的策略理論,在某種意義上為人們參與社會競爭,尤其是弱小的一方轉弱為強,爭取勝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其社會政治學說則反映出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是對物欲橫流之下精神蛻變現象的清醒反思,而且具有相當的人民性,體現了一定的人文關懷情緒。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道德經》稱得上為一篇雅致、深沉、雋永的哲理散文詩,其許多格言,早已不脛而走,膾炙人口,成為人生修養、品德教育、為政治國的有益啟迪,如“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損有餘以補不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等等,今天讀來,仍是那麼的親切,震撼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催促人的前行。由此可見,《道德經》除了具有重大的哲學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它擁有無窮的人文魅力,在現代社會充斥喧囂騷動,橫溢功利欲望的背景下,人們盼望著能夠追尋到一個使心靈得以寧靜的港灣,讓內心真正可以鬆弛與自由,找回人的本色與尊嚴,而《道德經》恰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這種願望,給人們送上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在建設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中發揮特殊的作用。理由很簡單,現在中國人,我們的大學生、我們的研究生都活得太累了,從很小開始就是爭取上好的幼兒園,然後競爭進重點小學、重點中學、一直到重點大學,到了大學之後又要為找工作、以後到海外發展尋找出路打基礎,所以又去考英語四級、六級,還要考計算機等等。本子越多越好。所以整天精神這根弦繃得非常的緊,整天都在為名利奮鬥。

社會是要有欲望,有欲望、有動力社會才會進步。但是另一方麵,這裏還有一些缺陷上的東西,就是太緊張,太累了大家想鬆弛,那鬆弛到哪裏去找?一方麵可能動漫可以、聽流行歌曲也可以。但是有的就喜歡中國文化。中國的文化裏麵最能夠起到這方麵作用的就是道家的東西。道家特別是道家的祖師爺老子說的那些學說實際上就是人們心靈的港灣、是精神上的慰藉,大家都想尋找避風港,所以這個時候從老子那裏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示。

我們不說老子本身的語言,就是我們現在許多流傳的話,實際上跟老子的那種學術精神是一致的。比如說:“煩惱多應常開口、是非皆因強出頭,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們也可以看到,地攤上、文物店裏麵最暢銷的墨寶往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還有就是“吃虧是福”。這些東西實際上和老子的哲學、道家的人生觀、價值觀非常的吻合,所以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於道教。”他還說過:“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國的大半。”

魯迅先生這個觀點是不是能夠完全成立,這還是可以討論的。但是確實說出來一方麵的真理。大家都要在文化裏麵找,道家確實是最合適的對象,中國的文化,非常的豐富,諸子百家都有它的長處,比如說儒家、法家都有長處,但是相比而言,儒家顯得太迂腐,有時候太虛偽,有些話說得好聽,有時候實際上掛的是羊頭,賣的是狗肉。所以說司馬遷講“迂遠而闊於事情”。法家很管用,如商鞅變法,最後統一了六國。但是法家太殘忍、太刻薄、六親不認,所以這個東西也不是緩解人緊張情緒的東西。墨家好不好?墨家非常好,不過我覺得太天真。墨家有時候像一首歌唱的一樣,《讓世界充滿愛》。哪裏有這麼天真浪漫的事情?實際上人人都有計算之心,哪裏做得到“兼相愛,交相利”。兵家也是很管用的學問,但是我個人認為,它太陰損,你看三十六計的計策,不是“瞞天過海”就是“借刀殺人”,要麼就是“趁火打劫”。如果完全推廣開來的話,那就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我覺得這個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用《孫子兵法》,結果是人人都變成小人了。道家主張人和自然和諧,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諧,是一方良藥。在社會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有的時候無法依靠別人,誰也不能救我們,隻有自己能夠救自己。這時候最好的東西就是道家。而講道家則必須回歸它的老祖宗老子。我們認為,這才是使《道德經》走近大眾,永葆青春的緣由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