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農業秸稈資源減量因素分析與可利用係數的確定
經測算,未來10年內,各類秸稈資源可利用量;可以看出調查區域內年均可獲得農作物秸稈43.49萬噸,秸稈資源的可利用量為34.4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79.1%,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5%)[8];未來10年內,秸稈資源年均可利用量向日葵可利用量最高,達到45%;其次是棉花,為37%;玉米和小麥的可利用量不足20%。
根據實地了解和入戶抽樣調查,目前,民勤縣秸稈利用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作生活燃料,直接投入柴灶燃燒;二是主要用於秸稈直接還田等,還田方式主要為人工堆漚和腐熟還田;三是用作牛、羊等家畜飼料,以家庭散養為主。其中棉花秸稈的主要用途為生活燃料、直接還田和動物飼料,分別占秸稈總量的9.1%、1%和10.1%,則民勤縣棉花秸稈的可利用係數為0.80。向日葵秸杆的主要用途為生活燃料、直接還田、動物飼料,分別占秸稈總量的11%、0.5%和0.5%,則民勤縣向日葵秸稈的可利用係數為0.88。小麥秸稈的主要用途為生活燃料、直接還田、動物飼料,分別占秸稈總量的3.7%、23.6%和25.2%,則民勤縣小麥秸稈的可利用係數為0.48。玉米秸稈的主要用途為生活燃料、直接還田、動物飼料,分別占秸稈總量的4.9%、1.1%、15%,則民勤縣玉米秸稈的可利用係數為0.79。
3.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對秸稈的資源性認識不足,效益性差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農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煤、天然氣、煤氣、電磁爐等先進取暖燒飯設備,正逐漸取代秸稈柴草而進入百姓人家,大量秸稈失去原有用途而被廢棄,一些地區沒有把秸稈真正作為資源看待,加之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一些群眾對秸稈還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節本增效等的好處認識不夠,對秸稈用做肥料、飼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及工業原料等產業化發展的價值和綜合利用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缺乏應有的重視,更由於一些群眾對焚燒秸稈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不但沒有充分發揮出秸稈作為資源的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效益,反而造成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的雙重損失。
3.2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單一,附加值低
目前由於秸稈利用附加值偏低、秸稈生產分散以農用為主,收集貯運成本過高,產業化利用原料供應難以保障,大多仍停留在小規模、低層次生產水平上,造成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企業不多,產業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發揮出秸稈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采取的方式和途徑還較為原始和傳統,秸稈能源化利用主要是薪柴,氣化利用比例較低,其他工業化利用方式基本是空白。現有多種形式的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秸稈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利用方式,急需擴大規模、提高效益。
3.3秸稈綜合利用市場空間小,有待進一步開發
秸稈的市場化經營、工廠化處理能夠為秸稈大規模綜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徑,也可為廣大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由於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意識沒有得到深入普及,人們對秸稈的資源性、效益性認識缺失,使得秸稈綜合利用還沒有引起廣大農戶和企業的高度重視,直接導致秸稈綜合利用資金投入有限,市場開發力度不夠,利用途徑單一等落後局麵。
3.4綜合利用長效機製不完善
目前,民勤縣雖然製訂和出台了秸稈相關利用的扶持政策,但工作機製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力度不夠大,落實不到位,影響秸稈綜合利用的健康發展。
4.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措施
4.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人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環保意識
廣大農民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農村勞動力的逐漸轉移,對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及其產能缺乏足夠認識,導致秸稈成為廢棄物。秸稈利用技術推廣部門應重視對秸稈利用相關知識的宣傳。廣泛宣傳秸稈的利用價值,利用技術和成功經驗及秸稈焚燒,丟棄對當地農業和環境造成的危害可以通過電視報紙、廣播、講座發放宣傳材料等措施,讓農戶更全麵地了解秸稈產業化,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及優惠政策,進一步強化農戶的節能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