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被擒1(2 / 2)

畢竟殺了手下人事小,去攻人家的城,明擺著就是敵人了。

爭論了一番,李自成與張獻忠也隻得歎息一聲,不再說什麼,畢竟已經這樣了,再爭下去沒有絲毫意義。眼下最迫切的,就是決定農民軍下一步的計劃。

其實這個計劃他們已經商議過了,就是與秦軍決裂之後,他們的去向問題,隻是現在時間提前了。

按著以前商定的,農民軍兵分三路,高迎祥一路,李自成一路,張羅二人一路,向著三個方向進發。其最終會師地點是河南靈寶一帶。

高迎祥走的是潼關一線,他的人馬最多,打起潼關來最有把握。李自成向南走,準備經商洛山,進入河南,而張羅聯軍則向東北方向進發。

三路人馬浩浩蕩蕩,向河南而來。

分兵不久,李自成就接到探報,盧象升帶著大隊人馬,向他直撲過來。另外洪承疇帶著曹文詔左良玉史可法等將,也離開甘泉一帶,向張羅聯軍攻擊,李自成明白,官軍要阻止他們離開陝西,進入河南。

李自成知道,這個時候與官軍決戰,討不到便宜,於是他下令人馬,進入商洛山區,憑借山地,與盧象升展開周旋,看準時機,再甩開官軍,進入河南。

一時間,關中地區,潼關內外,空氣驟然緊張起來,殺氣再一次彌漫大地。

與農民軍的境遇不同,秦軍此時正處在一個非常舒服的環境裏。官軍主力尾隨農民軍去了,隻有幾千關寧鐵騎來回騷擾,沒有大的戰鬥,秦軍得到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機會。

這種機會,看起來是明軍的敗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盧象升與洪承疇都是帥才,他們都敏銳地看到,秦軍固守西安與眉縣等地,恰恰是敗亡的跡象。隻要消滅了農民軍,秦軍立刻就是網中之魚,籠中之鳥。固守則死,流動則生,這一點在七百年前就已經證明過了。

當時黃巢的義軍,在短短幾年內,就通過流動作戰,發展成百萬大軍,而當他固守長安之後,迅速崩潰,最終敗亡。

因此盧象升與洪承疇都認為,沒有潼關作為門戶,西安隻是死地。

所以他們才不顧一切,任秦軍在西安城休養生息不管,一定要先製農民軍於死地不可。

而這一段日子,可算是李岩最快樂的時光了。

他與紅娘子在三縣忙裏忙外,管理縣事,督促春耕,很得人心。大家也都聽說,三縣的主事,是一位不到二十歲的少年,而且文采過人,玉樹臨風,三縣這種小地方,哪裏來過這種人,於是隻要李岩在縣內開府審事,大家都跑來看。

李岩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便是從縣令,一步步做到尚書的。因此在他小時候,父親就給他講為官之道,後來看他聰明,又給他簡單地講過如何治理地方,審理案情。因此李岩對這些東西輕車熟路。審起案子來也煞有介事。

三座縣城不算很大,但是事情可不少。什麼土地糾紛,房屋違建,鄰裏不和,家庭不睦,遺產繼承,奸商不法……剛剛安定下來的縣城,立刻就出現了許多事情,這大概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劣根性吧。

麵對這些大事小事,李岩不慌不忙,報來一樁,處置一樁,必能使在案人員滿心佩服。

如此一來,他的名聲就大了,三縣中的百姓都知道,這裏來了一位小青天,執法公斷,為民做主。而有的人就算想做些壞事,也不敢做了。三縣之內,出現了少有的清平景象。

這天李岩正在縣衙中處理一些文書,突然聽到有人擊鼓。

鳴冤鼓就立在縣衙大門口,隻要有冤屈的人,都可以來此打鼓告狀。李岩聽了,急忙升堂。

李岩這個縣官做得也非常寒酸,沒有師爺縣丞等助手,從審卷到判罰,就是自己一個人,隻是有一班縣役們,是白起派來的人,幫助他提審案情,捉拿人犯。

不多時,李岩就升了堂,他端端正正在條案後的太師椅上一坐,突然感覺不對勁,麵前的公案上本來應該有不少東西,什麼驚堂木,筆架,毛筆,大令,手巾等物,要是正規的官員,應該還有大印。

李岩沒有大印,一時來不及刻製,二來也沒這個必要。

此時條案上諸般物品都在,唯獨缺了那七枝大令。

這七枝大令,裝在令盒中的,而此時令盒已經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