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小學的人文教育改革
韓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改革,曆屆總統總是把教育改革作為主要施政綱領。迄今為止,韓國教育經曆了7次教育課程改革。第七次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為主導21世紀的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必須培養具備自律精神和創造性的韓國人”。具體方向是:教育目標要建立豐富的、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和創造性的基礎教育;課程內容要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教育要求;課程教學要適合學生的個性和能力、以能夠開拓未來出路的學習者為中心;課程管理與開發要不斷地擴大地方政府及學校會編訂和實施教育課程的自主權。韓國教育要培養的“理想的人”具備以下特點:既全麵發展又具有個性;具備基本能力,並能發揮創造力;能夠在深厚教養基礎上開拓未來;在理解本國文化的基礎上,能創造新價值;在民主市民意識的基礎上,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韓國與中國和日本一樣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儒學是其人文精神的根基。在信息化、產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韓國“以人為本”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日益深入。
一、韓國的人文教育改革舉措
韓國近年來根據儒家的教育思想,實行了許多“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措施。
1.加強世界化、信息化教育
韓國根據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哲理,去認識現存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樣性。他們認為,國家在跟隨“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步伐的同時,既發展自身的特殊性,又要加強與不同國家的對話交流。其強調了加強世界化、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從初中開始就加強計算機、英語、漢字、世界文化史的教育。
2.推行“隨人異教”
“5·31方案”貫穿了儒家“隨人異教”的教育思想,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化,恢複教育陶冶人的個性和人格的本來精神。因此,韓國大力推行 “開放教育”和“終生教育”的新教育體製,保障任何人隨時隨地可以按個人意願進行學習。除此之外,還大力改革傳統的“應試教育”,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從以教師與書本為主的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中擺脫出來,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學習”、“實踐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學習方式,廣泛開展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課外教育活動。
3.注重人文教育
在當今韓國中小學教育改革中,儒家提倡的勤勞和仁愛,注重家庭和集體,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思想也得到充分體現。在韓國學者看來,儒家注重人文教育的思想可以彌補西方片麵發展專業技術教育的缺陷,儒教以人的存在為其核心,強調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性。儒家“仁”和“公”的思想有利於創造安定祥和齊心協力的社會氛圍,糾正現代化過程中過分物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念。據此,韓國的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恢複民族傳統、吸收儒家文化、將加強人性修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作為首要任務。
4.實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
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1994年5月呈交總統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家庭、社會教育的缺乏和入學考試為主的教育,使人性和道德教育失去應有的地位。”為此,必須“實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高考錄取標準要參考學生過去的創造能力和道德品性的評價,而非單純依賴於考分,因而從1993年起大學入學總成績40%為高中按品行推薦的成績。此外,要對學生實行係統的人性教育,幼兒園至小學三年級為禮貌、基本秩序、共同體意識等教育。小學四年級至初中為民主公民教育,高中重點放在世界公民教育。前總統金泳三在其《開創21世紀的新韓國》一文中認為,新時期的韓國人應具備三方麵的心理素質:“第一是細膩而精巧的精神;第二是充滿多種多樣的個性,又富有把它們合而為一的強大凝聚力;第三是堅韌不拔和善始善終的精神。”
二、韓國人文教育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韓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對我國現代中小學教育要做到“三個麵向” 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啟示。
1.注重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不是僅僅培養各科成績都好的學生,而重要的是培養思想品質、文化技能、身心素質、生活本領和勞動素養等方麵和諧發展的未來需要的人才。韓國加強世界化、信息化教育在這方麵啟示我們,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必須麵向世界、麵向21世紀確定培養目標。因此,我們首先把著重點放在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上。一是加強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民族光榮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二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立誌報效祖國;三是加強人生價值取向教育,使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四是加強審美教育,增強學生辨別真假、善惡、美醜和是非的能力,做“美的人”;五是加強倫理道德教育,使學生養成勤勞的習慣和“仁愛”的品質,具有刻苦精神,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敬業精神。同時,使學生還具備會生活、善交往的能力和團結互助的品質。其次,在文化技能方麵要加強對學生的計算機、外語和外國國情的教育,為其未來世界全球化能夠會生存、會交際和具有創新、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