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是教育、培養學生成為有用之材的主要渠道,應高度重視課堂氛圍的問題。韓國“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啟示我們:要努力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此,首先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 的教育思想,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是教學要麵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具有差異的個體都能得到全麵發展;其三是廢除“填鴨式”、“注入式”等呆板的教法,積極推行啟發式、誘導式、點撥式等教學方法和情境教學、情感教學、愉快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性思維,使其樂學、會學;其四是實行“開放教學”。即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分級教學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時,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而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討論學習”、 “實踐學習”、“創造性解決問題”等;其五是改革高考、中考製度,主要是:一方麵命題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其能力考查。另一方麵要改革錄取標準和辦法,廢止“一張考卷定命運”的做法。
3.加強係統的人性教育
根據韓國的做法,結合我國中小學生的現狀,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應該切實加強 “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製訂教育計劃。每學年或學期初要根據本校實際和學生的家教、社會教育情況製訂學生的人性教育規劃,明確目標、要求、內容、形式及責任。其次,體現教育的層次性。即根據不同年齡確定不同重點的教育內容:小學1~2年級為自理、勞動、禮貌、秩序等教育;3~6年級進行文明禮貌、集體觀念、民族傳統、愛國主義等教育;初中開展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意識、倫理道德、民主法製等教育;高中學生應把儒家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悟自省以及做國際公民等內容作為較高品味的教育重點,使之努力成為未來世界一體化的完美的人。
“課外學校”教育取代課外補習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韓國從小學升入初、高中的考試競爭日趨激烈,這不僅阻礙了正處在發育階段兒童的身心健康,還增加了學生家長、家庭的負擔,成為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對學校教育的不滿情緒,受到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嚴厲批評。為解決這一難題,韓國政府在1968年取消初中入學考試錄取製度的基礎上,從1974年開始推廣高中“平準化教育”改革,以消除學校間、區域間教育和設施的差異,提高高中教育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完善中等教育製度。同時,為緩解課外輔導熱及各種補習熱等社會負麵效應,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嚐試,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進入新世紀,韓國各界對實行了33年之久的“平準化教育”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來自經濟界批評比較多。但是,唯獨沒有變化的私塾和課外補習熱,使正在發育中的孩子每天要在校外補習到深夜12點鍾,這在另一方麵說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渴望和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需求教育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實際上,中小學生放學後的課外補習熱是禁不住的,隻能以更好的課外公共輔導教育來疏導或取代。根據2006年對釜山市中心一所學校的調查,75%~80%的學生上私塾,95%的學生正在上課外補習班。為解決這一社會需求和問題,韓國正在試點推廣“放學後的學校”,即“課外學校”教育。
“課外學校”教育的實質就是利用公共教育資源,通過多樣化的課外輔導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增強學校與家長、社區的聯係與溝通,貫徹終身教育和現代教育理念,實施教育福利政策,構築自主、開放、多元的社區公平教育體係,建設多元、和諧社會。
目前,在韓國全國的中小學中有280所示範性“課外學校”,全國98.9%的初中和小學實施“課外學校”教育,42.6%的學生接受這種“課外學校”教育,高中生72.2%,其中,普通高中82.2%,實業高中45%。已經有15 684名課外講師活躍在“課外學校”教育第一線。實際上,韓國政府作為國家教育改革政策,進行了長期、多方努力和嚐試。1995年5月,韓國政府將組織放學後的教育活動作為構築“新教育體製”的改革。自1999年開始,將此項改革更名為“特長與適應能力培養教育活動”,2004年又改為根據學生興趣和實際水平實施的匹配型補充學習,以及對低年級學生的保育教育的“課外學校”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