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確立“以人為本”的教改方向(1)(3 / 3)

一、中小學“課外學校”教育的成功之處

第一,補充、完善和提高了正規學校教育。“課外學校”教育比國家指定的正規學校教育,時間、空間、設施、講師都變得開闊,教育內容和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靈活、生動、有趣,符合中小學生個人的成長,貼近社會和學生需求。對此,韓國教育專家評價為:更有創意和實踐意義的教育,是沒有圍牆的教育,“課外學校”教育逐漸成為中小學校教育的“呼吸循環係統”。

第二,構築公平教育的安全體係:通過公立學校的課外輔導,使那些農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條件接受更加個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教育,縮小與高收入家庭子女因收入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2006年,韓國政府為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10萬名每人3萬韓元2個月的教育券。2007年,提供30萬名每人3萬韓元10個月的教育券。最近,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宣布:從2006年19個郡的農村示範地區擴大到2007年88個市、郡,將投入497億韓元支持。各地方政府和自治團體也相應配套投入4~6億韓元,使農村學校的孩子也能與城市孩子一樣接受免費的“課外學校”教育。

第三,構築終身社區教育體係:由於學校、教師、家長、社區居民對中小學校“課外學校”教育的廣泛參與,因工業化社會而渙散的社會共同體又重新築起,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終身教育體係,學校教育的職能不斷延伸與擴展。

第四,減輕私塾和課外補習的費用,經2006年底對280所“課外學校”教育示範校學生家長的調查統計,每個家庭年底教育開支比年初節省6.2萬韓元,這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綜合考察,“課外學校”教育的積極意義,不僅在於減輕私塾費用負擔,而是發揚光大了公共教育性質,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成為構築公平、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第五,“課外學校”教育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及時調查學生和家長的不同需求,征求改進意見,並加以完善。根據學生和家長的實際需求,設計教育內容和形式,選拔大學教授、大學生服務自願者等更為優秀的課外講師,減輕課外教育經費負擔,充分利用展覽館、圖書館、體育館等社區內服務設施,與中央政府各部委、地方政府各廳局密切合作並得到他們的一貫支持和協助。

第六,據統計,目前實施的“課外學校”教育課程為:小學“課外學校”教育內容中藝術、計算機、體育、英語占64.5%;初中英語、數學、語文、體育、音樂占59.2%;普通高中語文、英語、數學、社會、科學占93.8%;實業高中計算機、英語、數學、社會、科學占58.1%。

二、中小學“課外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課外學校”教育也存在著不少實際問題和困惑:一是在農村學校很難找到優秀的課外講師,農村學校的學生數少,不成規模,難以實施教育培訓項目,教育設施比較差。二是由學校教務處來管理“課外學校”教育,在認識和實際管理中很容易形成“主副關係”,影響“課外學校”教育的意義和實效。三是減輕“課外學校”教育費用,但這正是公共學校教育的軟肋,因經費所限課外教育、輔導質量下降,不能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個性需求,影響“課外學校”教育的生命力和持久力,私塾和校外補習死灰複燃。四是因校長的認識水平所限,教師教學負擔加重,影響教育質量,難以取得學生和家長的持久信任。五是“課外學校”教育的信息不透明、不對稱。六是如何進一步評價和提高學生和講師的學習、教學能力。

為解決這些問題,韓國教育專家和學校一線教師正在不斷改進和嚐試:一是更多大學生參與,使“課外學校”教育更加符合學生個性需求,規模小的學校可以建中心學校,講師巡回輔導或學生集中到中心學校接受課外輔導,交通費由政府或學校負擔。二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始終支持這項教育事業,每年有專項經費支持,各大學和研究所應開發出高質量的“委托式課外輔導”計劃項目。三是加強調查研究和宣傳工作,使課外學校教育更加符合學生和家長要求,學校內設專職崗位協調和管理“課外學校”教育,教務和講師信息要及時公開,使學生和家長理解和支持這項改革。四是動員更多的大學、研究所、文體展覽福利等設施、警察署、部隊參與社區“課外學校”教育。五是通過選擇最優秀的講師,開發設計最好的教育輔導項目,提高“課外學校”教育質量。六是整合單科輔導,防止學生從學校出來,又到私塾補習班去的現象。

韓國的“課外學校”教育,雖然還有諸多現實問題,但正在成為彌補“平準化教育”的不足,滿足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不同需求,減緩以升學為導向的校外補習熱,減輕學生和家長的學業和經費負擔,構築現代公共教育和終身教育新理念和社會實踐體係,建設公平、和諧社會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