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這一追,就等於是自投羅網,結果被蜀兵一陣亂箭射殺。曹魏碩果僅存的這一員五虎上將,就此隕落在劍閣之野。
張郃之死,對司馬懿打擊極大。他痛恨自己不夠堅定,再一次落入諸葛亮的圈套。在麵對錯誤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發生自利性偏見,將失敗的責任推諉給他人。但是強烈的愧疚卻讓司馬懿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張郃之死,是我的過錯啊!”
張郃的死訊傳到洛陽,對曹叡的刺激也很大,讓他更為深刻地明白了與諸葛亮對戰的難度與複雜性。
再說諸葛亮退回漢中後,李嚴卻啟奏劉禪說:“糧草操辦妥當,丞相卻突然回師,恐怕是和魏國有所關聯吧。”
劉禪擔心不已,就派尚書費禕去漢中見諸葛亮詢問為何退師。諸葛亮大驚道:“李嚴寫信給我,說是東吳陸遜進犯,我這才下令回師的。”
仔細對比一下諸葛亮說的這句話,和李嚴寫的那封信,其實差異極大。這說明諸葛亮完全誤讀了李嚴的信。
費禕聽諸葛亮這麼說,也大吃一驚,說:“李嚴在陛下麵前奏稱軍糧已辦妥,丞相無故回師,必有順魏之意。陛下這才命我來詢問丞相的。”
諸葛亮聽了,急怒攻心,竟然氣得說不出話來。諸葛亮好容易冷靜下來,立即命人去訪察李嚴為什麼要在後主麵前捏造謊言,貽誤軍機。
那麼,李嚴為什麼要在諸葛亮背後搗這麼一個極不高明的鬼呢?
這有三個原因。
第一,李嚴對諸葛亮心懷不滿已久。李嚴和諸葛亮同屬劉備的托孤大臣,但從一開始就被諸葛亮排擠出了權力中樞。
第二,苟安事件進一步加大了李嚴對諸葛亮的不滿。
第三,蜀國國力微薄,在諸葛亮連年北伐後,籌備糧草的難度越來越大,李嚴未能如期完成軍糧的操辦。
李嚴擔心自己因此而受罰,在百般無奈之下,寫下了那封閃爍其詞的信。諸葛亮退師之後,李嚴又想利用這個機會,借後主劉禪之手,對諸葛亮發起報複性反擊,沒想到後主根本就不敢對諸葛亮有所動作,將一切內情全部告知了諸葛亮。
諸葛亮查明真相後,大怒道:“匹夫為免一己之過,竟然廢了國家大事!”當即就要將李嚴處斬。諸葛亮也隻看到了表麵現象,絲毫沒有考慮李嚴這樣做的深層原因其實與他本人的做法也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自利性偏見的典型體現。
費禕勸道:“丞相,您還是看在當日他和您同為托孤大臣的份上,寬恕他吧。如果真的殺了他,恐怕天下人都會說丞相不能容人呢。”
費禕的這個說法,和此前楊儀勸諸葛亮不要殺苟安如出一轍。諸葛亮再一次被擊中軟肋,於是按照費禕的建議,將李嚴貶為庶人。
“李嚴事件”的發生,依然沒有讓諸葛亮認識到蜀國內部的矛盾。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沒有理由不知道內部團結的重要性。但是,他依然熟視無睹,一心一意隻想著北伐中原。這足以說明,諸葛亮所落入的投入陷阱已經越來越大,讓他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無力擺脫。
李嚴事件的發生,又拖了諸葛亮三年的後腿,也讓司馬懿安耽了三年。諸葛亮經過三年的籌備,又一次發動了北伐。這已經是諸葛亮的第六次出征了。他當然不會知道,這也是他這一生中最後一次出征。
諸葛亮信誓旦旦地對劉禪說:“今番若不掃清奸黨,恢複中原,誓不見陛下也。”
但是,諸葛亮沒有想到,他的這一次出征竟然遭到了劉禪的反對。
劉禪說:如今天下已成鼎足之勢,吳國、魏國不來主動侵犯,相父為什麼不安享太平呢?”這句話劉禪自己是說不出來的,一定是背後有人提示他這樣說的。這個人,自然是對諸葛亮不滿的反對者了。
蜀國太史譙周,也以諸葛亮最擅長,也經常用來說服別人的天象說事,力勸諸葛亮不可輕舉妄動。
但是,深陷投入陷阱的諸葛亮,是不可能被任何人阻止的。他根本就無視天象明顯對蜀國不利的征兆,依然一意孤行,興兵點將,再度出征。
……
心理感悟:恐懼本身並不可怕,對恐懼的反應過度才最可怕。
投入陷阱當一個人為某一件事投入心力、資源後,往往很難自拔,而是傾向於不斷追加投入,直至遠遠超越了理性的範疇,也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