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諸將等諸葛亮的使者一走,全都憤怒了。
正如諸葛亮事前所料的那樣,即便司馬懿能夠忍受“寡婦之辱”,那些血氣方剛、衝勁十足的猛將們也不堪主帥被敵人如此淩辱。作為同生共死的內群體成員,諸葛亮對司馬懿的淩辱,就是對他們本人的淩辱。
諸將群情激憤,向司馬懿鼓噪著要出戰:“我們都是大國上將,怎麼能受偏邦小國這樣的侮辱?我們一定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
司馬懿見諸將沒有明白自己剛才說的“諸葛亮食少事煩,難道還能長久嗎?”這句話的深意,也不以為忤。但要讓這幫血勇之士冷靜下來,卻也並不容易。
如果司馬懿強行用自己的權威壓製,至少有兩個壞處。
其一,會傷害諸將的拳拳之心。一旦需要他們奮勇向前的時機出現,士氣已難再振。
其二,會影響自己的光輝形象。一旦諸將認定司馬懿是個窩囊廢,就會失去令行禁止的權威感。
司馬懿略一思索,又是一笑,說:“不是我不想出戰,我怎麼會甘心受辱?隻是我臨行之際,陛下諄諄囑托,讓我堅守不出。如果我輕舉妄動,就是違背了天子之命了。”
司馬懿靈機一動,將矛盾輕輕巧巧轉移到了曹叡身上。但是,這些久經戰陣的猛將們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司馬懿的說法並不能讓他們平息怒火。
司馬懿為了不挫傷士氣,又提出了一個折中緩衝之策。司馬懿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出戰,那我就立即派人去奏明天子,請求速戰。如果天子準許了,你們再奮勇而前,建功立業,也不算晚了。”
諸將見司馬懿說得有理,隻能表示同意。
其實,這壓根兒就是司馬懿的一個花招。隻要想想當年他千裏行軍、速擒孟達的戰例就可以知道了。當時,司馬懿根本就是僭越行事,先斬後奏的。如果他今天一定要想痛擊諸葛亮,哪裏用得著去向曹叡千裏請命呢?
司馬懿相信,以曹叡的智慧,一定能看懂自己的深意,於是放心大膽地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請戰書。
臣司馬懿謹表:臣才薄任重,深蒙眷委,令臣堅守不戰以待其蔽。今者,蜀臣諸葛亮輕臣如奴隸,待臣如婦人,遺臣以巾幗,恥辱至甚!臣先奏達聖聰,旦夕將效死一戰,以報先帝之大恩,陛下之重祿。臣不勝感激祈懇之至!
曹叡看完請戰書後的反應卻有點辜負司馬懿的厚望。曹叡說:“我曾經特意囑咐司馬仲達堅守勿出,他為什麼還要上表請戰呢?”
隨著歲月的流逝,曹叡身上那種洞透人心的睿智光華似乎漸漸消退了。司馬懿的本意是想借助曹叡的力量來抑製麾下諸將的激憤之情。但曹叡卻沒有在第一時間領會他的深意。
老臣辛毗卻明白了。他對曹叡說:“司馬仲達本無出戰之心,一定是因為諸葛亮大肆淩辱,導致眾將群情激憤。他故意上表請戰,是希望陛下出麵製止眾將。”
曹叡明白了過來,於是派辛毗持節,趕赴司馬懿的大營製止眾將的群情洶洶的求戰之心。
辛毗來到渭河之濱的魏軍大營,立即拿著代表皇帝親臨的節杖,站在大營門口,宣布了絕不能出戰的詔令。
司馬懿大喜,立即擺出一副憤慨難平的神情,多次向辛毗請戰。但辛毗一一予以拒絕。這兩個人此前並未溝通,但卻把這一幕戲演得很逼真。眾將見了,以為天子堅守之心極為堅決,也就不再向司馬懿施壓了。
司馬懿見事態平息,暗暗對辛毗讚許道:“隻有您真正知道我的心事啊!”
消息傳到蜀營,諸葛亮一下子就看穿了這幕雙簧戲。諸葛亮明白司馬懿是決意固守到底了,內心一陣蒼涼。
隨後,一個更大的打擊向諸葛亮襲來。費禕回到軍營,給諸葛亮帶來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消息——東吳三路大軍被曹魏擊敗,狼狽退回東吳!
諸葛亮聽了,本已油燈耗盡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了,長歎一聲,昏絕於地。就在這一瞬間,諸葛亮高踞神壇近三十年的光輝形象徹底坍塌。
眾人大驚,急喚軍醫搶救,諸葛亮半天才醒轉過來。
諸葛亮知道,自己在這一場比拚耐心的比賽中終於輸給了司馬懿,而且永遠不可能有翻盤的可能了。因為他確鑿無誤地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壯誌未酬的巨大遺憾,誓言成空的強烈不甘,讓諸葛亮久久不能釋懷。
但是,諸葛亮還要為十萬蜀軍的安危負責。他隻能強攝心神,安排好了撤軍之計。隨後,諸葛亮強支病體,最後一次巡視軍營。這個曾經在三國舞台上揮灑自如的明星人物,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末路。諸葛亮慨然長歎:“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