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冷冷地回答道:“她要是來了,我就連一滴水也喝不下了。”隨即下令,讓宮娥們四壁把守,不得讓毛皇後知道些微消息。
無巧不巧,這一天,毛皇後因久已不見曹叡,心中不樂,於是帶著十來個宮女,到與花萼樓相距不遠的翠花樓消遣。
毛皇後在翠花樓上聽到不遠處樂聲嘹亮,於是問是何處作樂。翠花樓內一位知情的侍從回答說:“這是陛下與郭夫人在花萼樓上賞花飲酒。”
毛皇後聽了,心中煩惱頓生,但她是個有涵養的女人,當下並未多言。
第二天,毛皇後乘車出宮遊玩,正好在曲廊上遇見了曹叡。毛皇後強顏歡笑,主動向曹叡致意,開玩笑說:“陛下昨天在花萼樓玩得很開心吧?”
毛皇後的這句話本是善意寒暄,但曹叡聽了,卻分外刺耳。他以為這必是毛皇後刻意打探自己的行蹤所致。曹叡頓時大怒,喝令宮中侍衛將毛皇後拿下,當場絞死!
曹叡隨即下令,將昨日在花萼樓陪侍的所有宮女侍從,全部殺了。
沒過多久,曹叡就改立郭夫人為皇後。過了很久,郭皇後有一次趁著和曹叡飲酒的機會,問他為什麼要把這些宮女侍從全部殺掉。
曹叡冷冷地回答說:“我已經下令讓左右不得讓毛氏知情。毛氏第二天就故意到我麵前說事,一定是這幫人不聽我的命令泄露給毛氏的。這樣的人必須全部殺掉!”
曹叡另覓新歡郭氏,對待原配毛氏冷酷無情的做法幾乎完全複製了曹丕當年的行為。曹丕當年曾經深深傷害了曹叡,曹叡為什麼還會走上父親的老路,變成另一個加強版的曹丕呢?
這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心理防禦機製,叫做“與攻擊者認同”,即個體在遭受到攻擊者的傷害後,將攻擊者的行為模式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施加給其他的人。
在曹睿這一個案中,最初的攻擊者是父親曹丕。曹叡對他十分憤怒,卻又不敢表露。這就造成了內心的痛苦。為了排遣強烈的負麵情緒衝擊,維護意識的平衡,“與攻擊者認同”這種心理防禦機製就應運而生了。由此,曹叡在潛意識中接受並認同了曹丕的行為。然後,在十幾年後,他在不知不覺間就成為了一個惟妙惟肖的模仿者,也即是攻擊者,從而完全複製了曹丕的做法。
這種“與攻擊者認同”並不僅存於曹叡身上。司馬懿的潛意識中也有這種防禦機製。隻是,在司馬懿的個案中,最初的攻擊者是他的夫人張春華。張春華殘殺無辜婢女的行為是司馬懿決不能接受的。但司馬懿卻成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無可反對。於是,司馬懿隻能認同攻擊者行為的合理性。
此後,當合適的情境出現後,司馬懿就成了複製張春華殘殺行為的攻擊者。第一個不幸遭到他殘忍攻擊的受害者就是孟達。司馬懿雷厲風行,千裏奔襲,斬殺孟達的行為,其內在實質與當初張春華殘殺家中女婢的毫無二致。
當然,孟達絕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隻要合適的情境再度出現,司馬懿仍然會毫不猶豫地扮演那個殘忍的攻擊者。因為,“與攻擊者認同”這一心理防禦機製早已深深紮根於他的潛意識。同樣,曹叡也會繼續複製曹丕,隻是此刻還不知道下一個受害者將會是誰。
曹叡的倒行逆施讓司馬懿十分擔心。因為朝中對他不利的言論,隨著邊境漸安以及他手中的兵權日重又再度興起了。曹叡修建淩霄闕的時候,曾經有喜鵲在闕上築巢。曹叡以為這是吉兆,但光祿勳高堂隆卻引用《詩經》中的《召南·鵲巢》一詩,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意思是說等不到宮殿建成,恐怕就會有異姓的權臣鳩占鵲巢,取曹魏而代之。
高堂隆雖然沒有直說那個可能有逆篡之心的權臣是誰,但明眼人稍加思考就能判斷出此人非司馬懿莫屬。
且不說“鷹視狼顧論”由來已久,即從現況來看,曹休曹真早已去世,不久前陳群也去世了。曹丕當初欽定的四大輔政重臣隻剩司馬懿碩果僅存。兵權在握的司馬懿在徹底擊敗了諸葛亮後,威望高漲,更是暗合權臣的形象。
司馬懿明白,至高無上的地位背後往往是巨大的風險,他非常擔心日漸昏庸的曹叡會聽信讒言而對自己不利,但一時卻無計可施……
心理感悟:人們之所以變成自己所痛恨的人,也許隻是為了逃避痛苦。
與攻擊者認同個體在遭受到攻擊者的傷害後,將攻擊者的行為模式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施加給其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