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終於等來新機會(2 / 2)

但曹叡並沒有輕易被司馬懿的豪言壯語打動,而是想知道司馬懿到底有什麼樣的“奇計密謀”來對付狡詐無情的公孫淵。不過,曹叡說話很有策略,他沒有直接發問,以免傷及司馬懿的自尊。曹叡從公孫淵的角度出發,問道:“你覺得公孫淵將會用什麼策略抵禦我們的進攻?”

這種“反向立場提問”,從被問者的對立立場設問,將對被問者的考量轉化為請教,從而有效達成無刺激質詢。

司馬懿微一沉吟,回答說:“如果公孫淵放棄襄平(遼東郡治所所在)而走,當是上策。如果他在遼水之畔的遼隧拒擋我大軍,當是中策。如果他死守襄平,就是下策,一定會被我所擒。”

經驗對於一個人的判斷力至關重要。從司馬懿的回答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在與諸葛亮長達六年的攻防大戰中升華而得的謀略智慧。

得益於諸葛亮奇絕詭異的淩厲進攻,司馬懿逐漸成長為“三國第一防守聖手”。現在,當他自身由防守者轉化為進攻者之後,司馬懿很自然地會從一個防守者的角度來思考公孫淵將如何應對自己的進攻。

當初,司馬懿之所以死守陣地,既不出戰,更不後退,是因為實在是無路可退。隻要司馬懿一撤退,軍事重鎮長安就會失守。而長安作為漢室開國之都,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政治要地。魏國要是失了長安,就會失了民心,諸葛亮趁勢就有機會收服整個中原。

而遼東則不同。遼東背後是極為廣闊的荒原地帶,如果公孫淵退出襄平,實行堅壁清野之策,司馬懿的大軍很快就會陷入無可攻擊的絕境,用不了多久,彈盡糧絕後,隻能收兵回師。公孫淵就可伺機反撲,將司馬懿殲滅。

所以,司馬懿說這是公孫淵的上策。

曹叡立即聽明白了,不由憂上心頭,沉默了片刻,又問道:“那麼,你將用什麼辦法來對付公孫淵呢?”

司馬懿自信地一笑,說:“陛下,隻有大智慧者才勇於放棄。公孫淵不過是個愚鈍無知的莽夫,我料定他會先在遼水拒守,然後退守襄平。這樣他就逃不脫我的手心了!”

司馬懿的這個判斷,確實是洞悉人性的智慧之言。他自己當了多年的防守者,深知“寸土不讓”的超級誘惑力。這也正是“稟賦效應”的效力使然。任何一個人,當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麵臨失去的危險時,一定會竭盡全力加以保護,而絕不肯輕易放棄的。司馬懿料定公孫淵一定會嚴防死守,而做不到以退為進。

曹叡聽了,深覺有理,懸著的心頓時放了下來。他語氣平緩,仿佛勝券在握地問道:“你這一去征討遼東,來回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司馬懿略略盤算了一下,說:“從這裏到遼東,有四千裏地。去需要一百天,回需要一百天,攻打需要一百天,再加上休息六十天。我估計一年的時間就足夠了。”

曹叡大喜,當即決定親自率領文武百官為司馬懿的出征送行。說實話,司馬懿不顧年事已高,主動請戰,是很讓曹叡感動的。這自然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司馬懿的信任。為了回報司馬懿為國效忠的拳拳熱忱,曹叡特意下令,讓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作為使者,一路歡送司馬懿,直到他們的故鄉溫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司馬懿三十歲時離家出仕,如今已經六十歲了。經曆了三十年的挫折與磨難,三十年的奮鬥與掙紮,兩鬢斑白的司馬懿終於在波詭雲譎的政壇上嶄露頭角,位極人臣。富貴不歸故鄉,無異於錦衣夜行。這其實是人之常情。

司馬懿回到故鄉溫縣,似乎渾然忘了領軍出征這件事,一連數日,都沉浸在與父老鄉親們的燈紅酒綠之中。他甚至還借著酒勁,寫了他平生唯一留下的四言詩: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裏,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這首詩固然有回顧人生,自我炫耀之意。但從最後的八個字“告成歸老,待罪舞陽”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司馬懿其實也是在借詩傳意,向皇帝表明自己絕無覬覦之心,一旦功成,就將告老還鄉,安享晚年。

司馬懿這樣做,絕不是多餘的。權重威上,功高震主的人,如果自己還不低調謹慎,是很容易自取其禍,難得善終的。

……

心理感悟:人生最稀缺的一課就是站到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反向立場提問從被問者的對立立場設問,將對被問者的考量轉化為請教,從而有效達成無刺激質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