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借詩表明心跡後,心情安定,引領大軍向遼東進發。
等司馬懿趕到遼東後,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公孫淵早已命令卑衍、楊祚兩將率領精兵數萬,在遼水之畔的遼隧擺開嚴防死守的陣列,阻止司馬懿的大軍渡過遼水。
司馬懿用“堅守不出”熬死戰神諸葛亮早已成為傳奇,傳遍天下。卑衍、楊祚二人雖遠處遼東,但也已知悉司馬懿的大名。迎戰之前,二人商議對策,決定依樣畫葫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卑衍對楊祚說:“魏兵千裏遠來,人多糧少,必難持久。當初司馬懿在渭南堅守,就連諸葛亮也無計可施,隻能退兵。我們今天就用司馬懿的招數來對付他自己。等到他軍糧耗盡,不得不退兵之際,再大舉反攻。”
楊祚大喜,拍掌叫好,覺得司馬懿已經指日可擒。
再說司馬懿見了遼東大軍的陣勢,不由一陣大笑,對麾下諸將說:“這不是拾我牙慧嗎?他們想堅守遼遂,不與我軍交戰。但他們聚集遼東精銳在此,襄平空虛,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機會。我們可以放棄遼遂,直奔襄平。敵將見勢不妙,必定後撤救援,我們借機在路上伏擊,就能擊潰他們了。”
卑衍楊祚不知道,司馬懿的堅守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諸葛亮越來越趨於保守,不肯冒險。諸葛亮初出祁山之時,如果肯采納魏延的建議,從子午穀派一支奇兵,突襲長安,說不定早就大功告成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時,也有一個繞過魏軍大寨,出武功水奇襲長安的機會。司馬懿一度非常擔心諸葛亮這樣做。但諸葛亮還是沒有選擇冒險一試,這才給了司馬懿一直堅守的機會。
現在,當卑楊二將模仿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卻絕不會重蹈諸葛亮的覆轍。司馬懿立即下令,從別處渡河,繞過遼遂,直接向遼東首府襄平發起進攻。
這真是小偷遇上了賊祖宗!
卑衍楊祚二人在司馬懿麵前班門弄斧,卻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卑楊得知司馬懿大軍已經向襄平進軍,大驚失色,連忙撤防追擊司馬懿。
司馬懿早就伏下了兩路伏兵,卑衍楊祚中了埋伏,司馬懿又引兵殺回,將遼東大軍團團圍住。經此一戰,卑衍被斬,遼東精銳喪失大半,楊祚帶著殘部退回襄平城中。
公孫淵絕沒想到司馬懿的攻勢竟會如此淩厲無情,隻好在襄平城中堅守不出。司馬懿指揮大軍,將襄平城四麵圍合,襄平遂成獨立無援的孤城,而公孫淵也成了甕中之鱉。
此時正逢秋雨連綿之季,天降大雨,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軍身陷水中,苦不堪言。但大水也給司馬懿帶來了一個好處。運糧之船可以從遼水口直接開到襄平城下,確保了魏軍的糧草供應。但是,雨水不住,軍營中泥濘不堪,兵士們十分不便。
左都督裴景向司馬懿請示,希望將軍營移屯到遠處山上,以避水患。司馬懿知道襄平城中已經缺糧,如果大軍一移動,合圍之勢頓開,遼東軍馬就有可能趁隙而出。司馬懿大怒道:“我難道不知道營中泥濘嗎?現在活捉公孫淵就在眼前,怎麼能隨便移動營盤呢?!你不要胡言亂語,亂我軍心,再有說移營者定斬不饒!”
裴景嚇得唯唯而退。
但是,在雨中駐防實在是太難受了。過不多時,右都督仇連應軍士之迫切請求,又來向司馬懿陳說,懇請司馬懿開恩,憐憫士兵的不易。
仇連確實是不夠了解司馬懿。這個已經將堅忍與殘忍都修煉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不但自己以六十高齡可以忍耐水中泥濘的日子,而且也會用殺人不眨眼的威嚴來懲罰一切猶疑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