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勃然大怒道:“我早已下令,再說移營者斬!你明知故犯,死罪難逃!”當下就將右都督仇連斬了,梟首示眾。
這一殺之威果然生效,滿營軍士,再無一人敢出聲抱怨。
司馬懿圍城日久,突然下令圍攻城南的部隊後撤二十裏,任由城內軍民出城,砍樵伐薪,放羊牧牛。
行軍司馬陳珪對此大為不解,對司馬懿提出疑問:“太尉,您先前攻占上庸之時,隻用八天急行軍就攻到了城下,很快生擒孟達,成就大功。這一次,您帶著精兵四萬,千裏而來,為什麼對襄平卻圍而不打呢?還任由軍士被秋雨淋漓,現在又縱放賊眾砍樵放牧。我看不懂太尉是怎麼想的,請您指教。”
司馬懿嗬嗬大笑道:“你雖然名為司馬,卻不知兵法。現在的情形和奇襲孟達完全不一樣。當初,孟達糧多兵少,足夠支撐一年。而我的兵馬數量是孟達的四倍,但糧草還不夠支撐一個月。以一月之糧,敵一年之糧,怎麼能不速戰速決呢?以四倍之兵,敵一倍之兵,怎麼能不輕鬆獲勝呢?現在的情況是,遼東兵多,我兵少。遼東缺糧,我糧草充足。圍城一日,敵人就削弱一日,又何必逼攻呢?我現在放開城南一線,其實是欲擒故縱,任由他們樵牧,就可以渙散他們的軍心,以免他們困獸猶鬥!”
陳珪和其他諸將聽了司馬懿精妙的分析,不由對他隨形就勢,善因事變的精深謀略歎為觀止。
在司馬懿的強力推動下,魏國大軍集體堅忍,在雨中苦苦堅持了一個多月,終於等來雨過天晴的日子。
司馬懿立即下令對襄平城發動瘋狂的攻擊。魏軍築土山,挖地道,立炮架,搭雲梯,矢石如雨,射入城中,日夜攻打不息。
襄平城中早已糧盡,公孫淵不得已宰殺牛馬為食。等到牛馬也吃光了,就開始爆發人吃人的惡性事件。公孫淵眼見民心將變,心裏越來越害怕,於是慌忙派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出城向司馬懿請降。
王建、柳甫對司馬懿哀告道:“請太尉退兵二十裏,我們遼東君臣自來投降。”
司馬懿大怒道:“你們怎麼敢輕視我呢?”立即喝令將王柳二人斬首。司馬懿隨後寫了一道檄文,讓王柳二人的隨從帶回給公孫淵。
司馬懿為什麼不肯接受公孫淵的投降,甚至也不給王柳二人任何解釋的機會,就將他們一殺了之呢?要知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當時最基本的軍事原則。除非在極特殊的情況下,為了表明誓不兩立的決心,才會將對方的使者斬首。這件事當初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也做過一次。那是因為諸葛亮巧用激將法,激起了周瑜對曹操的無比憤恨所致。司馬懿為什麼要這這樣做呢?
這固然是因為司馬懿心狠手辣。但司馬懿其實還另有深意。這從他寫給公孫淵的檄文中可以看出來:
竊謂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迎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得禮邪!二人老耄,傳言失指,已相為斬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
司馬懿的意思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和鄭國都是諸侯之國,但楚國討伐鄭國的時候,鄭國的國君袒胸露背,牽著肥羊向楚王請罪。而我的身份是魏國上公,王建竟敢要求魏國大軍退後二十裏才出來投降。這豈不是太過無禮了?這兩個人一定是老糊塗了,說的話太不搭調,所以我把他們都砍了。如果你的意思還沒有表達清楚,就派個腦子清楚,有決斷力的年輕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