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兩道奇怪的詔令(1 / 2)

曹叡收到司馬懿的捷報後,立即增加了司馬懿的封邑作為獎勵。

司馬懿掃平遼東,大功告成,他計算首尾時日,正好與自己估算的一年時間吻合。司馬懿大軍回師,準備先到洛陽覲見皇帝。回程路上,司馬懿的心情十分愉悅。但是,他沒有輕鬆多久,就接到了曹叡新下的命令,讓他直接回到原來鎮守的長安,不要再去洛陽了。

司馬懿心裏感到了隱隱的不安,勝利的喜悅立即煙消雲散。按照常規的判斷,司馬懿這一次克成大功,皇帝理應在洛陽接見,以示嘉賞才對。曹叡加封縣邑的命令已經傳到,蜀魏邊境平安無事,沒有理由這麼著急就讓司馬懿回鎮長安。司馬懿不得不猜測,是不是自己的威望高漲,又引來了什麼閑言碎語。

三天之後,當司馬懿行至距離洛陽四百裏地的汲縣時,又收到了一份加急的皇帝手諭,上麵歪歪斜斜寫了十四個字:

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麵。

意思是“我現在躺在榻上等你到來,你到了之後立即就進宮來見我麵”。

三天前,曹叡要司馬懿不要去洛陽,直接回長安。三天後,曹叡卻又讓司馬懿立即趕去洛陽和他見麵。這前後矛盾的兩道詔令,頓時讓司馬懿警覺起來。他判斷,魏國朝中一定是出大事了!

司馬懿的猜測八九不離十,就在這短短的幾天內,曹叡突然病情危急!

曹叡這一年剛剛三十六歲,正是如日中天的年紀,怎麼會突然病危了呢?

究其根底,這還是“與攻擊者認同”帶來的傷害。在這一心理防禦機製的強力作用下,曹叡變本加厲地複製了父親曹丕的縱情聲色,並最終以提前四年的“優異表現”超越實現了同樣的英年早逝。(曹丕死於四十歲,而曹叡死於三十六歲)

曹叡後宮中的妃子宮女多達數千人,遠遠逾越了皇帝的禮製核定人數。曹叡在酒色上不加節製,日夜沉溺,終於過早淘空了自己年輕的軀體。而他本人,也極具諷刺意味地成為了他的最後一個受害者!

任何一個帝王,到了病情危急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趕快立嗣。但可悲的是,曹叡竟然沒有親生骨肉可以繼承他的帝位。

曹叡麵臨的窘境並非孤例。在整個中國曆史上,帝王之家的男丁往往一代衰過一代,到後麵幾代,往往都斷了子息。這裏麵有個優生學的道理。開創帝王基業的始祖,往往男性雄風過人。但他後麵的子孫,因為生在皇家,條件優越,在尚未發育成熟時,就過早放縱情欲,這往往導致初生之子體格虛弱。但皇室一般立嫡以長,體弱多病的長子繼位的概率很大。積弱幾代後,男性雄風不再,自然就會出現曹叡式的無子困局。

曹叡曾經在七年前生過一個兒子曹殷,但沒過多久就夭折了。後來,曹叡再也沒有等來自己的親生骨肉。他不得不從宗室子弟中找了兩個孩子,收為養子。但他以為自己年紀尚輕,一定還有生子的機會,並沒有急著立太子。

曹叡突然病危後,就隻能在兩個養子中選一個繼承人了。曹叡選定八歲的養子曹芳當太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為這個黃口孺子安排好輔政大臣了。

曹叡的父祖曹操、曹丕都麵臨過同樣的場景,但曹叡的情形尤為特殊。曹操臨終托孤時,曹丕已經三十六歲,且曆練甚豐。曹丕臨終托孤時,曹叡也已經二十三歲,基本成熟。但到了曹叡托孤,曹芳還隻是個懵懂孩童,由此,輔政大臣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病勢危急的曹叡決定任命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六人一起擔當輔佐幼主的重任。

這也許是聰明睿智的曹叡這一生中所做的最糊塗的一個決定!

這份托孤重臣的名單上,其實就寫了四個字——任人唯親。其中,曹宇是曹操之子,自幼與曹叡交好。夏侯氏與曹氏親如一家,夏侯獻自然也是曹叡的同族近親。曹爽是曹真的長子。曹肇是曹休的長子。秦朗雖然不信曹,但也是曹操的養子。秦朗的父親叫做秦宜祿,本是呂布的部下。呂布被曹操攻破後,曹操得知秦宜祿的妻子杜氏美貌無雙,於是強納杜氏為妾。秦朗自小就住在曹操的丞相府中,深得曹操喜愛。曹操還公開指著秦朗,對賓客說:“這世上還有像我這樣喜愛繼子的嗎?”